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當讚美誰? 觀紀錄片Home的觸怒性感想
video by 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 on Flickr.com(CC:by)
文╱柯志明
由空中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的保護地球紀錄片Home,臺灣譯為《搶救家園計劃》(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我還是覺得直接譯為《家》更好,因為「家」的意義深遠。我已看了數遍,深愛這片子,並常為它宣傳。Yann Arthus-Bertrand從空中捕捉的一幕幕美麗地景實在令人陶醉神往,而人為的醜陋畫面也令人難忘,確實是「一部令人神魂顛倒的地球視覺刻畫」(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影片的副標題)。我相信,美麗能激發力量,醜陋可以引發反省。這應是這影片能帶來改變的力量所在。
為了讚賞這部用心製作的佳片,以及回應它的良善美意與對地球的愛,我想提出觀賞後的部分批判性感想,好「觸怒」人去深思地球作為「家」的意義。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對於《Home》(搶救地球)的感想
從各影片我們都能得知全球氣候的變遷多寡和影響,對於節能減碳、資源回收也耳熟能詳,可是相對的,對於「綠色」的概念似乎還是很迷惘。
綠色:就地取材、在環境傷害評估上達到低或是無傷害程度、低耗能、低污染、可回收。
而綠色能源則類似如此,現在世界上的綠色能源大致上可分:太陽能、風力能、水力發電、植物能。
看了影片這麼多,雖然沒有辦法真的讓全世界一概同步,但希望台灣能稍微有所跟進,不過對於綠色相關的問題真的還是要多討論,就如同最近的能源危機就可以具有非常大的極端議論空間。
綠色:就地取材、在環境傷害評估上達到低或是無傷害程度、低耗能、低污染、可回收。
而綠色能源則類似如此,現在世界上的綠色能源大致上可分:太陽能、風力能、水力發電、植物能。
看了影片這麼多,雖然沒有辦法真的讓全世界一概同步,但希望台灣能稍微有所跟進,不過對於綠色相關的問題真的還是要多討論,就如同最近的能源危機就可以具有非常大的極端議論空間。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Home》:回歸家園的漫長旅程
文╱蕭戎
遊樂場與地球
歷來的許多即時戰略遊戲都反應著某種存在於真實社會的「資源─力量─成功」的見解,於是,在這些遊戲裡,如何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收集自然資源,從而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力量,就成為了遊戲玩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夫。但或許數年前的暢銷遊戲《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想法。這個遊戲是以真實的人類歷史作為背景,時代則是設定在十五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遊戲內容是由玩家扮演當時代的各個強國,並在歐洲、北美洲與亞洲等地為了佔領殖民地而進行戰爭。
■世紀帝國遊戲圖像。picture by emsemble studios
而關於這個遊戲的傲人之處,其中之一或許就是它非常細膩地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風景,從森林、沙漠、沼澤到海濱,它們都相當地富有真實性也頗具美感。並且,在這些自然環境裡也會隱藏著一些當地特有的、兇猛的野生動物,在殖民初期,倘若玩家能先消滅掉這些動物,那麼遊戲便會給予金錢或其他的禮物作為報酬,藉此玩家就能夠取得相較於其他人的一些些的優勢。此外,環境裡的鹿、水牛、豬等野生動物也都是殖民初期的重要食物來源,以致於如何能夠獵捕到這些動物,它很可能就關連著這場戰役的成敗。
但這個遊戲能為我們造成的內心衝突也正是這樣來的,即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著迷於戰爭的快感與刺激,但我們──倘若戰事無法快速結束的話──卻也要面對到樹木將因此被伐盡、礦物被掘盡、野生動物被趕盡殺絕,而地圖上多處都──僅僅講求效率而缺乏美感地──佈滿了人造建築的結局。儘管我們最後可能會因為贏得勝利而覺得痛快,但或許我們也會為螢幕裡那一片描繪真實的、被我們爭奪凌虐過的土地,以及這個遊戲本身所預設的人類歷史感到愴然。
遊樂場與地球
歷來的許多即時戰略遊戲都反應著某種存在於真實社會的「資源─力量─成功」的見解,於是,在這些遊戲裡,如何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收集自然資源,從而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力量,就成為了遊戲玩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夫。但或許數年前的暢銷遊戲《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想法。這個遊戲是以真實的人類歷史作為背景,時代則是設定在十五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遊戲內容是由玩家扮演當時代的各個強國,並在歐洲、北美洲與亞洲等地為了佔領殖民地而進行戰爭。

而關於這個遊戲的傲人之處,其中之一或許就是它非常細膩地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風景,從森林、沙漠、沼澤到海濱,它們都相當地富有真實性也頗具美感。並且,在這些自然環境裡也會隱藏著一些當地特有的、兇猛的野生動物,在殖民初期,倘若玩家能先消滅掉這些動物,那麼遊戲便會給予金錢或其他的禮物作為報酬,藉此玩家就能夠取得相較於其他人的一些些的優勢。此外,環境裡的鹿、水牛、豬等野生動物也都是殖民初期的重要食物來源,以致於如何能夠獵捕到這些動物,它很可能就關連著這場戰役的成敗。
但這個遊戲能為我們造成的內心衝突也正是這樣來的,即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著迷於戰爭的快感與刺激,但我們──倘若戰事無法快速結束的話──卻也要面對到樹木將因此被伐盡、礦物被掘盡、野生動物被趕盡殺絕,而地圖上多處都──僅僅講求效率而缺乏美感地──佈滿了人造建築的結局。儘管我們最後可能會因為贏得勝利而覺得痛快,但或許我們也會為螢幕裡那一片描繪真實的、被我們爭奪凌虐過的土地,以及這個遊戲本身所預設的人類歷史感到愴然。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我們對《Home》的討論
主持人╱林文勇(生態學系助教)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
■觀看的角度
有同學對於這種從空中俯瞰地球的拍攝手法感到好奇,這種觀看地球的方式,導演是否嘗試著要告訴我們什麼?在這樣的俯瞰角度裡,人們的感覺可能是矛盾的,他會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而這樣的事實確實反應了人所擁有的,站在一段距離外看地球的能力,而人與地球的這兩種相對位置或許也反應著人與地球在關係上的矛盾處境,人既實際地在大地上生活,又能夠離開地表、冷靜地在一段距離外旁觀。俯瞰地上景觀時,感到自己的清晰視野和理性冷靜,但一思及這些景象,是自己所居住、所生活的大地的一部份,情感上無法不受到撩動。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
■觀看的角度
有同學對於這種從空中俯瞰地球的拍攝手法感到好奇,這種觀看地球的方式,導演是否嘗試著要告訴我們什麼?在這樣的俯瞰角度裡,人們的感覺可能是矛盾的,他會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而這樣的事實確實反應了人所擁有的,站在一段距離外看地球的能力,而人與地球的這兩種相對位置或許也反應著人與地球在關係上的矛盾處境,人既實際地在大地上生活,又能夠離開地表、冷靜地在一段距離外旁觀。俯瞰地上景觀時,感到自己的清晰視野和理性冷靜,但一思及這些景象,是自己所居住、所生活的大地的一部份,情感上無法不受到撩動。
搶救地球?請先救救人類!

圖╱Frits Ahlefeldt(CC: by)
「搶救地球」?在法國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的眼睛裡,我倒覺得該被搶救的是人。人類,在宇宙中年輕的地球裡,是自然史長河的新生,如此渺小卻又如此龐大,如此獨立卻又如此倚賴,如此軟弱卻又如此倨傲,沒有比人更遠離自然,卻也沒有比人更仰仗自然,當代的環境危機,就像一個不可一世的毛頭小子,闖下了自己也無法收拾的大禍,甚至就要搗毀自己的立足之地,卻仍不自知。
「家園」,會是一個更適切的圖像,眾生相互依存,各司其職,沒有多餘或有害,我們都生存在一個名為關係的網之中,彼此連結,同樣從自然的孕育而來,同樣歸屬地土的安慰,只不過,在這一幅幅傾圯朽敗,人應該怎麼辦?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3/29:搶救地球
Of Forests and Men from GoodPlanet on Vimeo.
為了宣傳2011年的國際森林年,聯合國委託了法國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製作了一部長度七分鐘的官方短片。這部短片一如Yann Arthus-Bertrand的風格,他將觀眾帶到了平常我們根本很難企及的樹冠層之上,然後,俯瞰群樹與它們正面臨著的問題。事實上,這種俯瞰的角度絕不僅僅只是去捕捉一些「奇景」而已,它還常常能夠為我們帶來啟發。
德國太空人Sigmund Jähn(1937-)曾說:「在我進行太空飛行前,我已然知道到我們的星球是多麼地微小與珍貴。但是,只有當我真正地從太空中俯瞰它、深刻地感受它那難以言喻的美與脆弱時,我才真正了解到人類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為了後代的子孫而愛它、保護它」。
美國太空人Michael Collins(1930-)在經歷前往月球的任務後,曾如此描述:「當我飛到月球上時,我如此生動記住的不是我所接近的月面岩石堆,而是當我回頭遙望我那脆弱的家園時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座閃亮而深深吸引著我的燈塔,那是細緻優美的藍與白,那是懸浮在黑色的無限之前的微小哨站」,接著,Collins得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結論:「地球需要像最珍貴的寶物那樣被珍視與被呵護,珍貴如它,它必須要被永遠地維持下去」。
美國太空人Edgar Mitchell(1930-)則是如此描述他漫遊太空的經驗:「突然,在月球的輪廓邊緣,在一個廣闊無邊的浩瀚宇宙的緩慢運動裡,出現了閃耀的藍色與珠寶般的白色,那是一個帶著明亮優雅的天藍色的球體,鑲著緩慢地漩轉的白紗,它就像是身處於一片漆黑奧祕的海洋裡的微小珍珠。直到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完全意識到這就是地球……是我的家園」。
作為生活在這地球上的渺小住民,我們的生活常常是被我們的學業、工作、嗜好、媒體、語言……切割成無數的碎片,我們常常忘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忘記了對這個世界的依賴,忘記我們對這個世界造成的負擔;我們明明居住在地球上,卻好像是無法著陸但又缺乏感動的太空人……。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期待能夠再一次地透過Yann Arthus-Bertrand的視野、以及他對「家園」的詮釋,將我們帶回到一種更具深度且整體的認識與思考裡。歡迎大家來參與3月29日晚上6:30的活動與討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