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櫻花鉤吻鮭是生存於亞熱帶的冷水性魚類,為冰河孓遺生物,僅存於大甲溪上游一帶。然而自1950年代中期開始,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通、德基水庫與攔沙壩的興建,以及武陵地區極劇增加的人為開墾與活動,造成大甲溪上游的水質與環境重大的改變,櫻花鉤吻鮭的族群量也銳減,僅剩七家灣溪五公里的區域內仍保有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
櫻花鉤吻鮭的存續問題於1980年代受到政府重視,並開始投入龐大經費與人力進行人工復育,以期回復原有的族群量與分布。而隨著思潮的推進,政府保護櫻花鉤吻鮭的方式,也從過去、藉著政府部門單位來實施的菁英路線,逐漸走向與地方、部落合作的保育策略。
台灣自2000年開始,銜接上社區總體營造、生態旅遊、原住民生態智慧的潮流,封溪護魚頓時蔚為風潮,成為社區參與保育的新運動。櫻花鉤吻鮭的保育工作,也於2005年搭上這班專車,向著保育的新典範─社區保育前進。然而,政府與原住民部落為何、如何攜手護衛櫻花鉤吻鮭?這看似美好,也似乎頗具成效的保育案例中,究竟潛藏著什麼問題?遺漏了什麼反省?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借鏡呢?
5月24日方濟電影院的活動,將藉著台灣物種─櫻花鉤吻鮭的實際案例,進一步討論實踐物種保護的可能性。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我們在5月24日晚上6:30的電影欣賞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