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5/10可可西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5/10可可西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高原之心:轉變動物皮毛崇尚,成為參與式資源管理的歷史心態

文╱胡正恆(靜宜大學生態系助理教授)

雲南高原上販售的少數民族布偶

「生態人類學」的當代脈絡是從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成立的人類學的「分支學門」。其所關注的主題包含兩個變項:「人」與「環境」。它探討人類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擷取、利用資源乃至於分配其產出,並由而推動、延續社會的發展。從人類對自然環境(及其資源)的認識、觀念、價值,到人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去利用這些資源,都是生態人類學討論的範疇。人類學長久以來詰問著傳統西方對於「自然」與「社會」的互斥區分,特別是當這樣的刻板印象總是幽魂不散地潛伏在殖民政策、森林經營、農業科學、都市計畫,以及開發計畫之中。人類學跨文化的研究證明此一特殊的二元區分並非在所有時空組合皆成立。相反的,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生物科技的強勢應用,當代人群許多的「自然」態度更加滑脫於「刀斧未入」與「人文化成」之間。需要我們耙梳人之存在與物質環境間的多方交會,並對西方傳統以外的「自然觀」進行理論反思。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我們對《可可西里》的討論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蕭戎

前言

位於中國西部的「可可西里」,其地理位置是在青海的西側,北邊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接,南邊則與西藏自治區相接。晚近成立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即在可可西里的範圍內,其面積較後者來得小。即便如此,單單從佔地來看,這個保護區仍屬十分廣大,其長寬約莫就如同將台灣的寬度增胖一倍、再以90度橫放那樣。

而除了保護區面積廣大以至於對其保育形成了相當大的挑戰外,其平均4700公尺的海拔高度也同樣加劇了進行管理的困難,而這其實也就是《可可西里》這部電影一部分的故事背景。

《可可西里》主要是藉由一個欲報導當地巡山隊如何保育藏羚羊的記者的採訪過程、從而帶領著觀眾來認識這個保育故事的全貌。導演以緊湊的剪輯、對天候環境的描寫以及劇情的鋪陳,讓人們能夠在短短的八十五分鐘裡或許可說是深刻地、體會到這些巡山隊員所面臨的艱鉅挑戰。《可可西里》並不是一部要帶給人們一種「人與動物能夠共享美好生活」想像的、以保育為主題的電影,相反地,它是藉著血腥、暴力與悲哀的敘事,而在相當程度上直指著保育最最困難的一個部分:即我們該如何面對保育事件裡真正的敵人──人類,以及探問我們能夠、且如何能夠為保育做出什麼樣的犧牲。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5/10:可可西里

是一場保護藏羚羊的戰爭,在盜獵者對利益的競逐之下,他們既無視於瀕臨滅絕的生物,也無視於保育人員的生命。而在這樣激烈的對決裡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我會因為保護自然而做出多大的犧牲?而我又願意為保護自然做出多大的犧牲?

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今日已然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對此,我們從幾年前快速竄紅又逐漸消退的「樂活」(Lohas)名詞便可知道,對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肯認不再只屬於那些真正愛自然且關心自然的人們,它還擴及到了更廣大的群眾,甚至它也可以被扭曲成一種鼓勵人們加碼消費的噱頭,而在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嚴肅性並弱化了那其實沈重的責任感。

電影《可可西里》或許可以對此做出一種激烈的提醒,即人們若要真正地關心自然與愛自然,那麼他們所要面對的常常可能不是浪漫美好或熱血澎湃的滋味,而總是必須對原本的生活有所改變與限制、有所犧牲、忍受痛苦。他們能夠看見一般人所難以見識的、這世界最黑暗的面貌,但又總要從那層次裡掙脫出來、給予更多的人希望,讓人們相信這世界仍有朝向美好改變的可能。對此,我們或許可以從《可可西里》這部影片得到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與生態系學會「生態週」活動合作,電影播映地點將更動至任垣樓1樓120教室(藝術中心對面),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我們在5月10日晚上7:00的電影欣賞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