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我們對聖方濟及其生態保護意義的討論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蕭戎、
鄒睿怡



影片導讀與詮釋

本學期方濟電影院的最後一場活動是要藉著在2008年出版的《佳蘭與方濟》(Clare and Francis)這部電影來幫助我們認識聖方濟其人其行、並進而討論這樣的人格特質以及行為背後所展現的生態保護意義。活動主持人蕭戎認為,《佳蘭與方濟》這部影片與其他描寫聖方濟事蹟的影片相比,它是較完整地敘述了聖方濟的生平的;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透過它而對聖方濟有一種概要的掌握。例如,影片裡就描述了聖方濟年輕時曾經參與對抗貴族的戰爭;他也曾企圖向回教徒傳教──儘管最後失敗但仍得到回教徒的尊敬;聖方濟在某些時候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所以他遲遲不願訂定修會規則,但就在他前往回教徒領土傳教時、人數日漸龐大的方濟修會內部則出現了危機。

然而,這部影片卻比較少呈現出聖方濟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其中較為相關者,大概就是他在森林裡面碰到一隻凶惡的狼,但卻將牠馴化的片段。但其實這個片段是為了劇情需要而改編的,根據中世紀神學家Bonaventure所寫的聖方濟傳記,聖方濟其實是在造訪一座受到天災與狼群襲擊的城市時,呼籲民眾要悔改,之後民眾與狼就彼此和好、相安無事。對此,又除了影片最後所出現的、聖方濟所作的《萬物讚頌歌》之外,這部影片就很少著墨與自然有關的情節了。但其實相關的紀錄在聖方濟傳記裡倒有不少,其中提到許多人會送動物──如雞、羊、兔子等等──給聖方濟、並且這些動物都非常地喜愛且順服於聖方濟,牠們相當奇妙地都會聽從聖方濟的話,而聖方濟也曾經向鳥兒講道,他告訴牠們自己所擁有的羽毛、翅膀都是上帝的恩典賜予、因而要牠們當感謝上帝。

蕭戎認為,即便這部影片缺少了前述的這些內容,但其實我們還是很可以從聖方濟的人格特質找到其與保護自然生態之間的密切關係。對此,蕭戎進行了一個初步的歸納,並且也要試著從這些特質來回應方濟電影院這學期所看過、閱讀過的電影與漫畫。

他指出,我們可以從電影裡發現到聖方濟的三種特質:「貧窮」、「謙卑」與「愛心」。首先就「貧窮」來說,貧窮其實可以分為兩種層次,其中一種就是「節制慾望」,聖方濟在其信主而轉變之後,他其實是特別地表現出這種節制慾望的特質的,因為他原本是一位富商的兒子、是阿西西城裡著名的公子哥,他原本可以有豐豐富富的物質享受,但他卻決定拋棄這一切,轉而過著窮苦的乞討生活。而這種特質其實是與我們所面臨著的生態議題息息相關的,我們在之前看過的《魚線的盡頭》以及《搶救地球》這兩部紀錄片裡得知,人類之所以會對海洋裡的生物以及廣大的地球造成許許多多的破壞,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不懂得節制、人類的慾望太高了,並且人類也往往視追求慾望為一件合理的事;人類對自然的取用不是出於一種基本合理的「需要」而是出於一種無窮無盡的「慾望」,這其實就顯現著人類缺乏聖方濟的這種節制精神。

貧窮的另一種層次是「不重視自己的需要」。當我們看到影片裡、聖方濟向他過去的朋友乞討食物時,我們起初可能還以為那是他在為自己求食物,但接著下去我們才知道,那些食物原來是他乞討用來餵養痲瘋病人的。但這真令我們驚訝,那聖方濟自己要吃什麼呢?他把乞討來的食物都給了痲瘋病人,那他自己要靠什麼過活呢?事實上,這就是聖方濟愛護他者而不重視自己的需要的一種高貴精神的展現。其實當我們在看《可可西里》這部電影時,我們也是同樣驚訝於那些保護藏羚羊的巡山員們是如此地不看重自己的需要,他們不顧自己原本能夠去過的一種好生活,而選擇去過一種在物質上極為困乏、並且生命也飽受威脅的生活。他們在某個意義上是忘了自己的需要的,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犧牲、奉獻。而這種特質在聖方濟的生命裡也得到了彰顯,並且這也是我們一般人在面對環境議題時所缺乏的。

聖方濟的第二種特質是「謙卑」,在一部由義大利導演Roberto rossellinin所拍攝的聖方濟電影裡,它就曾經敘述到、當聖方濟覺得自己太過驕傲或犯錯時,他會躺在地上,請他的弟兄用腳踩他的嘴與脖子以作為懲戒。而當時聖方濟其實已經是一位吸引眾多追隨者的領袖,但他卻常常顯露出一種無比謙卑的特質。而這種特質或許也可以用聖方濟年老時眼睛瞎了作為例子,他之所以眼睛會瞎是因為他太常哭泣了,而他之所以太常哭泣則是因為他常常會想起自己所犯的罪、以及耶穌基督對人們的愛。曾經有醫生告誡他不可以再繼續哭泣了,但聖方濟的謙卑卻使得他止不住這樣的哭泣懺悔。對此,我們其實很可以將這種特質與今日的生態危機作為對照,今日的生態危機背後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人類往往自視甚高,人類是太過驕傲了、以至於會任意地對待自然萬物。

我們在觀看《地球生靈》時以及在閱讀〈米諾陶之盤〉時所做的討論裡,其實就能發覺到這明顯的現象,即我們之所以會惡待自然萬物,常常都是出於這種驕傲自大的態度。這在環境倫理學中被稱為「人類中心」,但我們可以說它更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展現,這種不謙卑的態度讓我們能夠自我感覺良好地剝削奴役自然萬物。而相反的,我們其實很可以從《萬物讚頌歌》裡看到聖方濟是如何地不抬高自我、並珍視那同為被造物的自然。

聖方濟的第三種特質是「愛心」,而這點我們其實從他是如何愛痲瘋病人看得最清楚的。甚至影片裡最激烈的描寫,就是聖方濟去親吻痲瘋病人的嘴,他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其實是來自於他對自身生命的深刻反省的,因為在他年輕時,他曾經因為聞到痲瘋病人身上傷口潰爛的惡臭而十分嫌惡他們。但在他信主之後,他十分懊悔這是一種自私而沒有愛的表現,於是這就更激勵他去熱情地擁抱、照顧這些──曾經是最令他厭惡的──痲瘋病人。

而這樣的愛心其實對保護自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我們有這樣的愛心時,我們就會去珍惜、珍視我們所愛的對象。其實我們在方濟電影院活動討論動物權利時就看到了,主張權利常常就只會讓我們陷在衝突的情境裡,因為人要伸張人的權利、而動物也有動物的權利,這常常會導致一種難解的問題。而在當時的討論裡我們也提到,能夠超越這種權利之爭的就是「愛」,愛是比權利更高更美的,愛能夠讓我們甘願放棄自身的權利而去愛他者。甚至,聖方濟也並不是因為先認識到痲瘋病人擁有人權所以才愛他們,他無需對權利有所認識就愛了他們。

並且愛也會幫助我們發現、認識到被愛者的價值,事實上充滿了愛心的聖方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們從影片最後的《萬物讚頌歌》裡發現到,聖方濟不只是愛有生命的自然物而已,他還讚美太陽、月亮、水與火,這些無生命的自然物不需要會感到疼痛、不需要會哀號,但一樣能夠被聖方濟所愛,聖方濟因為愛而看到這些自然物的價值。當然這樣的愛是基於聖方濟對於一切自然物都是上帝的創造物的理解下所展開的,在基督信仰裡,只有一位創造者,而其他都是被造物,我們在聖方濟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認識,即他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也是那被造的一位,他和自然一樣都是上帝的創造,並且就因為是上帝的創造所以他對這些被造都抱持著尊敬。

對此其實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分享:即聖方濟為了傳教與照顧弱者而常常奔波、身體常有病痛,在這種過度使用身體的情況下,於是他曾經說,他很對不起他的「屁股弟兄」。這話聽來可能滑稽,但其實這正顯明了他甚至也不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自己的、而都是上帝創造的,他因為敬畏且愛上帝的創造於是也尊敬他的身體的一部分、將他的身體視為自己的弟兄姊妹,以至於要向他的身體致歉。事實上我們在《萬物讚頌歌》裡就看到了他將自然萬物都視為兄弟姊妹並讚美之,而在前述的、他與動物的相處裡我們也看到聖方濟的這種認識。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出於一種極大的愛心,而這樣的愛心會讓我們去愛許許多多、一般人看來是不可思議或不可愛的對象。

事實上我們在上一次的方濟電影院活動裡就已經面對到相關的問題,即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櫻花鉤吻鮭應該不是基石物種,並且牠也應該不是保護傘物種,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保護櫻花鉤吻鮭呢?從一種嚴謹的科學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再拿那種、櫻花鉤吻鮭消失後會導致生態失衡、生態系會面臨災難的不科學說法來恐嚇大眾,但隨之我們將面對到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為保護物種這件事提出一個正當的理由呢?

其實我們很可以從聖方濟的這項特質來進行思考,即我們所需要的是一種愛心,這種愛心能夠讓我們願意去愛這自然世界裡的多樣性──即便是在我們認識到某某物種究竟具有什麼生態功能、生態關係、以及特殊價值之前,我們就能夠因著這樣的愛而愛牠╱它們。

最後,在這樣的、對於聖方濟特質的討論以及對我們這學期所舉行的活動的對照裡,我們其實還能說,像上述的「貧窮」、「謙卑」與「愛心」這三項高貴美好的特質,它們都不是演化論所能解釋的,那麼,我們究竟能憑著什麼而像聖方濟這樣擁有且展現這些美好特質呢?或許這是我們可以思索討論的問題。

分享與討論

生態所研究生陳勇全認為,主持人的整理讓這整學期的方濟電影院活動有了一個很好的聚焦,因為我們在之前活動的討論裡會發現到、似乎有很多問題是不可解的,但當今天我們用聖方濟的特質來檢視時卻發現似乎有一種方向,也就是說,我們似乎可以憑著信念與心來走出之前討論裡所面對到的困局、而改變許多事情。

生態系大四學生張雅婷則針對欣賞電影之後的感想指出,聖方濟的精神很令人尊崇,他可以放下一切,這其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而他之後的事工其實也很需要非常大的毅力來完成,過程中他面臨著許多的阻礙與反對,而他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其實是值得讓人歌頌的。對此,特別針對雅婷的發言,主持人蕭戎認為這部影片的播映之於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生態學系所使用的這座大樓正是以方濟為名,但遺憾的是、未必所有的生態系學生都能夠對聖方濟其人其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所以,倘若我們能夠透過這部影片而對聖方濟以及其代表的深刻意義有一種初步的認識,那麼應該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生態系助教林文勇則分享,當他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會去設身處地地思考自己究竟做得到做不到聖方濟所面對的那些事情,對他來說,這即便是有一種信仰但仍很難做到的。而他認為,這種生命上的實踐真是最有力的教導,並且這樣的教導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生命裡真正地落實我們所相信的。此外,這部影片裡也沒有預設我們必須要在認識到很多知識和價值之後、才能夠去愛,甚至我們是因為愛而更認識到、也更感覺到被愛者的價值的。對此我們其實可以詢問:今日許多環保團體的動機是出於愛嗎?還是有其他的理由呢?而這其實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反省思考的。

接著,柯志明老師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柯老師說明他最近都在閱讀聖方濟的傳記,而他必須很誠實的承認,他以前對中世紀的教會有很多批評,其中,喜歡的人物很少,而聖方濟一直是他準備要喜歡的人物。而關於聖方濟其人其行,剛才主持人已經講了很多,但柯老師想要特別針對聖方濟為何會對許多生物與非生物擁有這麼多的愛與情感,來進行討論。他指出,我們其實讀Lynn White或Donald Worster的文章會發現到,他們都傾向將聖方濟歸為基督教的異端,也就是一個思想言行並非基於基督教正統教義的人物,而柯老師過去也曾經有這樣的感受,他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聖方濟會有這樣的表現。但在對聖方濟進行研究後,他發現,聖方濟所表現的其實才是正統的基督教精神。

聖方濟的表現背後其實就展現著一種「沒有自己」的態度,而之所以沒有自己是因為「一切都是上帝給的」。就因為他不看重自己,所以他會刻意保持貧窮、隨時都要倚靠別人,他總是要一直意識到他的生命是倚靠著上帝──而非倚靠自己──而維持的。事實上,一個沒有貧窮意識的人就很難認識到這點,他會認為他之所以能夠活著都全賴他自己的功勞。但聖方濟就不是這樣,他很清楚地認識到他之所以活著是上帝讓他活著,他所享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給的。

在聖方濟過世之後,為他寫傳記的Bonaventure用一種德性來表達聖方濟的精神,那就是「敬虔」。聖方濟就正因為這種敬虔而將天地萬物都連在一起、視為自己的兄弟姊妹。「敬虔」就是對上帝的全然的愛,而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不會把自然物當成神、不會認為自然裡充滿著各種精靈鬼怪並崇拜之,而是稱自然物為兄弟姊妹。一位知名的英國作家曾經說過,就因為聖方濟,所以自然被還原為最純潔的、上帝所創造的面貌;也因為聖方濟,所以大自然不會是我們的工具。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說,聖方濟的精神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抵抗兩個東西,一個是「自然崇拜」,另一個則是「商業化」──即會造成一種將自然物都視為商品進而剝削之的態度。換言之,我們應當要愛自然而不是拜自然,我們應當珍惜自然而不是剝削自然,這都是我們可以從聖方濟的思想言行而得到提醒的。而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是建立在與聖方濟有關的信念上,這其實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聖方濟之所以與自然沒有隔閡也是因為他很敬虔的緣故,有一次聖方濟在講道,但旁邊有許多小鳥吱吱喳喳地在叫,聖方濟就請牠們不要吵、這樣聽講道的人才能聽道,而小鳥也就安靜下來了。此外,我們也能從聖方濟身上進一步地思想,我們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環境問題就是因為太多人都是自我中心的,甚至連那些批評環境問題的人,他們自己也都可能是自我中心的人,而聖方濟的「沒有自己」其實正可以作為我們的提醒。最後,就聖方濟的愛心來說,我們認為一個能夠去愛痲瘋病人的人,他還有什麼是不能夠愛的呢?因為許許多多的動物相較於痲瘋病人而言,都是更容易愛的。就此而言,聖方濟的確是有很多豐富的精神資源、值得我們繼續去挖掘的。

來自中國的交換學生王菡也分享了她的心得,她認為聖方濟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他放棄了那麼多原本可以擁有的東西,並且又受到許多人的反對,他的勇氣是令人佩服的。但或許聖方濟還可以給予我們的提醒是,理論知識人們講得很多,但真正會去做的人卻很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從聖方濟的實踐獲得反省。

此外,柯志明老師還補充了他對聖方濟的某一種角度的認識,即聖方濟常常會讓自已的身體處在不被滿足的狀態,而這是為了要對付身體的慾望。舉例來說,他會稱自己的身體為「驢弟兄」,即他認為這身體是必須能夠負重勞苦的;此外他也會在身體健康時刻意吃生的東西、而不是煮過的東西,換言之則是刻意吃粗糙的、不那麼好吃的食物。同樣,他若是在吃煮的東西時,他也會刻意加一些炭灰進去、讓東西變得不好吃。這些作為都是為了要讓他不要處於很滿足的狀態。柯老師認為,當他在閱讀聖方濟的傳記時,他認為聖方濟真的是很清楚地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太多多出來的慾望。但事實上我們很可以詢問自己:我們都吃得這麼好、過得這麼舒服,然而我們的生命意義是否能與聖方濟相提並論呢?聖方濟大概只活了四十幾歲,但他的生命是比起我們大多數人都更有意義的。

我們現在認識到聖方濟的生活方式,我們可能會認為他過得好辛苦、好慘,但其實聖方濟過得很快樂,相反地我們才是比較辛苦的、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比較不愉快的。所以聖方濟其實很可以挑戰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快樂和幸福的生活。事實上,我們的生活模式正是需要被挑戰的。

最後,從歷史上來說,方濟會發展到最後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往後的方濟會修士並無法持守聖方濟的精神與教訓。事實上,聖方濟的精神也無法靠組織來實現,但我們相信基督的教訓與愛總是會有許許多多的個人來實現。

1 則留言:

  1. 這是一部很激勵且感動人的電影
    看到聖方濟能夠放棄世間的財富而全生命的為上帝活
    使我我也反省自己的生命
    真的過得不夠敬虔、安靜

    回覆刪除

*小叮嚀*
(1)留言時請先將留言內容打在空白文件裡,再貼進留言欄位中,以避免因張貼留言時遇到留言因系統故障而消失的問題。
(2)留言時請先選擇身分,在「名稱/網址」選項裡可以自行輸入姓名;輸入留言後請先按「預覽」,再按「張貼留言」,以確保留言成功。
(3)因為Blooger系統有自動過濾垃圾留言的機制,所以若你的留言(通常是包含著網址的留言)在送出後未立即出現,那麼請耐心等候處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