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文勇(生態學系助教)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
本次活動主持人林文勇引言,提及他因為從小住在漁村,因此對這部片深有感觸。關於這部影片的主題——海中資源的大幅銳減,文勇說,事實上他都有所經驗。因為他的故鄉是做烏魚子的,近年來也頻感漁獲量的逐年減少,而像是影片中所提及改捕撈為養殖,他們也曾經經歷過魚塭養殖。這部片子也讓他聯想到方濟電影院前幾次所播放的幾部影片。
而對文勇來說,相較於高等哺乳類動物,他會覺得,魚好像比較不會有高等動物那樣敏銳的痛感。當我們去回想《地球生靈》中其他動物——例如牛、羊——被宰殺的畫面,與《The End of Line》中魚被宰殺的血腥畫面相較之下,我們似乎對魚的被殺比較沒感覺。這是否讓我們容易對這樣的議題反應遲鈍?
海洋危機——環境問題之盡頭?
柯志明老師提到,看完這部影片,他首先想到的是,海洋和人所居住的環境是兩個世界——水中世界與陸上世界。因為海洋是被水隔絕的,人要捕魚事實上是比在陸地上打獵更困難的,人需要運用更多的技術去補魚。第二、海洋面積很大,佔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0%,因此如果是在一個自然的狀態下,海裡生物應當是比較不會受到人的威脅的——比起陸上的動物——因而捕魚,尤其是深海魚的撈捕,應該是更困難的。也因為如此,這個片子所告訴我們的,如果是真實的,這就意味著對我們而言更生疏、人跡更難到達的、更難以被人破壞的、更大的環境,竟然也遭受人的威脅。這也顯明了地上的生物受人的影響和威脅事實上是多更多的。如果連海裡的魚都瀕臨消失,可見人對環境的破壞之強。
而影片中問了一個問題:這麼多的魚都去哪裡了?結果片中的科學家回答,被吃了。海中數量如此龐大的魚,是如何可能被吃光的?這件事意味人的不知節制。因為第一、人口越來越多,人太多而擠壓到其他生物的生活空間。第二、人多再加上人的欲望增多。如果本來只有十個人,按他們的一般需要去生活,應當是不會造成環境的過多負荷;然而,當人數從十個變成上百個,再加上人的欲望也隨之增多的話,所造成的破壞相對地大幅增加。
因此柯志明老師的第一個感想是,從海洋危機,我們可以看出人對地球的威脅真的是相當的嚴重了,因為海洋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如果連人難以涉足的領域都遭受嚴重破壞,可見地球所遭受的人為破壞是相當嚴重的。第二個感想是,這部片的結尾和《Home》很像,他們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要我們面對這樣的處境。面對並且做什麼呢?第一、保護面臨危機的生物;二、約束人的欲望。而也確實如同文勇引言所說,我們對魚,事實上是很感生疏的,正因如此,連這樣與人生疏的物種都已遭受強烈的破壞與威脅,可見人對環境的破壞,真的是相當嚴重。
改變什麼——行為的轉變
有同學提及,他在影片中所看到幾幕大量魚獲傾倒在漁船上的畫面,讓他感受到人的貪婪和資源的豐富。乍看之下,這部影片似乎要說人和魚之間的戰鬥,然而魚從沒贏過人,而數量也因此而減少。
而看完影片,他覺得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若在買魚時能夠想到,或許就如同影片中所說,我們是有能力可以稍做改變的,這樣他就會覺得還是能夠看到希望的。
改變什麼——文化的面向
蕭戎認為,影片中所詳列的許多科學事實確實會讓人感到絕望,然而影片的結尾卻又使我們覺得還是有機會、有希望來拯救海洋的,兩相對照起來是否有些突兀呢?而或許也就是在這樣的對照下,它能夠讓我們去思考,究竟結尾的這種信心是從何而來的呢?而其實我們從這部紀錄片的片段就能夠看出端倪,即撰寫《魚線的盡頭》這本書的作者提到,倘若那些高級餐廳裡所販售的是猩猩、獵豹等動物而不是瀕臨絕種的魚類,那麼人們一定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段做出抗議。但我們真要好奇的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對前述的那些動物有如此高度的敏感與行動力呢?
事實上我們檢視環境議題就會知道,西方人通常對於環境議題都展現出了一種高度的敏感與行動力,所以當科學家發現到臭氧層受到破壞時,他們就開始立法與約定要去限制氟氯碳化物的排放,而這樣積極的作為或許可以被視為一成功的案例。但是,蕭戎卻指出他很難對台灣社會抱持著這樣的信心。舉例來說,台灣過去至今發生過非常多的虐待與傷害動物的事件──例如馬戲團或遊樂園對於表演動物的惡劣對待,其中也不乏瀕臨絕種的動物,但像這樣的事情有引起社會大眾的憤怒與行動嗎?還是只是得到小眾的關心呢?對此,以致於他認為自己對台灣很難生出這樣的信心來。
改變什麼——看法的轉變
主持人文勇說,確實,像影片結尾所說的三個行動,現在在台灣是沒有被付諸實行的。然而,現在影片給我們這些資訊,我們接收之後,我們又當如何反應?影片強調全球魚獲減少,人若不節制、後代很可能會吃不到,物種也因此滅絕,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然而,文勇指出,這部片以魚獲的角度在看待這些生物,亦即,我們是從魚獲、人的利益的角度來考量魚的問題,而非將魚看做野生動物。如果我們看待這些魚的態度不同,或許解決的方式將會不一樣。
文勇認為,海洋中的魚不是人養的,必須有方法和技術才能去補捉,並不像魚塭要用很多方式和資源去維護,捕魚相較之下反而是簡單的。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去取用相當大量的魚獲,而不用去負擔維護的工作。只是時值今日,我們開始發現我們的無限制補捉將會對魚造成威脅。我們才意識到有這樣的問題。
文勇想強調的是,魚獲減少,和野生動物的減少,這兩種看待的方式是否也將意味著不同的對待方式?
誠實的文化與科學
而柯志明老師認為,這部影片用魚獲來代替強調魚之為野生動物,是因為這部影片想要透過魚獲來引發人對海裡生物減少現象的關心。在這個影片中間有一個插曲:他們發現2001年時魚獲不減反增。而他們深入分析後發現,是魚獲的增加因為中國在數據上造假。為何中國官方要在魚獲量上造假,稱其增加?因為他們要因應西方人的要求。因為如果魚獲持續減少,西方人會昭告全世界魚獲正在減少這個警訊,並且訂定很多規定來限制捕撈。魚獲明明減少了,中國卻說沒有減少,因為他們的說謊欺騙,使世界無法如實且即時地回應這些問題。
而柯志明老師指出,我們要回應問題,尤其是環境問題,就必須要對世界有實際的了解。而為什麼這部影片最後是樂觀的,因為西方的文化使他們能樂觀,他們的文化也使他們能夠如實地反省並行動。這些問題事實上是文化問題。因此蕭戎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確實是文化、人的問題。人或文化的問題在於:我們必須先誠實地面對環境問題。例如:環境正義的問題,很多都是誠實的問題——我們是否如實地面對環境問題?例如,李遠哲連署反國光石化,就有一群化學專家連署來反對反國光石化。他們是不誠實的,明明石化工業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卻迴避這些問題。現在執政黨對國光石化的態度轉變了,是因為誠實?還是因為選舉考量?我們不知道,仍然需要觀察。然而,如果沒有誠實的文化,我們想要像這部影片或西方人那樣樂觀,事實上是沒有基礎也沒有條件的。
難以改變的文化
顏瓊芬老師提到,她確實同意我們要誠實地面對環境問題。但是,針對像這樣的影片,有一些心理學研究說,這樣的影片是一種恐嚇。在一些環境教育學者的討論中提及,如果用某些現象來恐嚇人,像是這部影片中的情景來恐嚇人要如何行動,並不能夠實際上地幫助解決環境問題。
因為他們發現,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受外在因素影響的人;一種是自發性的人,不受環境條件影響。如果以這樣的影片來觸發自發性的人,他是受啟發的;然而對另一種被動地受環境影響的人來說,這樣的恐嚇是無用的。因此,像這樣的影片只能夠影響一些人,絕大部分是卻無法受激勵的。
而為何華人社會對於像這樣的環境運動或相關影片冷漠以對?顏老師認為她從蕭戎和同學們的回應中,找到一個解答。確實,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在華人世界是比較多的,西方社會則正好相反。因此,西方社會中比較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人,願意面對這樣的問題並接受改變。相對來說,華人社會,對於這樣的恐嚇,很可能經常是無動於衷的,因而我們很難被像這樣的影片說服而去行動。
如何堅持去改變?
文勇提到,西方文化能夠樂觀而積極地面對這些使人絕望的環境危機,我們其實也可以有這樣的積極可能性。影片中提到,知識帶給人力量,人能摧毀環境也能保護之。我們今天說海洋需要管理,其實需要被管理的是人,而不是海洋。我們因為先有一個對的知識,才能造成行為的改變。然而行為改變能持續多久?這就不是知識的問題了。我們需要好的理念,但好的理念也可能有失敗的經驗。然而對這種理念的信念,才是支持人繼續下去的力量。
另外,文勇說,他是在看過影片之後,才知道海中的魚是有限的。但我們卻可以很輕易地享受這些資源。我們一直在享用魚的豐盛犧牲,以此作為我們食物的資源。我們今天是因為食物變少而意識到資源的有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在享用這些東西時,要以怎樣的心態去接受?又要以怎樣的心態去回應資源的減少?這就好像,有人一直無窮盡的供給你,而當供應減少時,我們卻只是決定少拿一點,使得以後可以再繼續拿;當魚獲減少時,人就減少捕撈或禁止捕撈,以幫助魚獲量的再增加。
然而,文勇指出,把魚當魚獲,而非一種不屬於人的野生動物,是一種必須反省的態度。我們只把魚當作魚獲而非動物,這使得我們不會把這些魚視為一種犧牲——以其生命換取人生命之維繫——而有所感動,也不會因為人的必須反省而感到羞恥。文勇認為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回應態度。
改變的層次——生態學V.S.在地人
同學說,目前海洋魚類的問題讓我們感到陌生,或許是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了。他以自己為例,海洋離他是很遠的,他在市場買魚時,意識不到有什麼樣的危機在其中,只有看到影片,才有那樣的危機感。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海洋還是在海裡生活的魚,我們都鮮少有機會接觸。
然而,在資源銳減或匱乏時,限制補撈是人人都能懂得道理,卻仍有當地人的反對,是否因為這不是一個可普及的理念?
有同學提及,影片中魚獲整個傾倒出來的畫面,似乎反映著人無窮無盡索取的欲望。然而,人是否思考過這些真的是自己的真實需要嗎?這個影片中能夠讓我們或甚更多人得到這些資訊。但問題是,對於生活在其中、靠捕魚維生的漁民呢?住在漁村中的人,他們長久仰賴這些生活方式,他們或許也可以認同科學事實,但他們要如何面對生計可能必須轉換的問題?而政府又要如何輔導當地的生計轉換?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生活在東方世界的人們,像我們,很常合理化自己的觀點,這和西方世界不一樣。我們總是認為少我一個沒什麼,但西方卻剛好相反,他們認為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對於這些漁民,我們能夠在限制捕撈之外建制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嗎?而另一方面,從演化所造就的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影片中所出現的底拖網,是對整個底棲生物多樣性的全面破壞,這樣的行為會使當地的生態系統變得脆弱,甚而無法支撐整個生態。而生態系統崩壞的結果,最終還是對人造成傷害,因而我們必須限制這樣的行為。然而,除此之外,他認為,我們仍然需要多方面地為當地人的生計問題做思考。
改變的層次——文化價值觀與情感的導正
蕭戎認為《魚線的盡頭》其實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因為藉由這部影片,我們可以把台灣過去的一些生活經驗給串連起來。例如影片提到國際上要限制魚類的捕捉時,這就會讓我們想到台灣在遭遇到這樣的限制時,台灣社會卻冒出了另一股聲音、認為「這是外國在打壓欺負台灣」。這真是我們文化的一個毛病,我們常常在面對問題時、自身的態度與回應都是十分模糊的,即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政府常常都沒有對社會大眾以及生計直接受到影響的人們做出完整的說明、說明我們究竟面對著什麼樣的困難並提出解決方案。
相反的,我們就常常任憑輿論將此簡化成:外國在抗議、外國有意見,所以我們必須有所回應、改變,而沒有正視問題的根本。與此類似的例子是,在十幾年前台灣被外國抗議食用老虎與犀牛角時,台灣也是被迫做出改變與限制,然而在很多環境教育內容裡,我們之所以不應該食用老虎與犀牛角的理由,竟然出現了外國人會因此而看不起我們、台灣的國際地位會降低、外國會經濟制裁我們的說法,而不是提出根本而直接的理由。我們除了從這裡能夠看出我們的環境教育做得很差以外,這其實也顯露出我們常常都沒有很準確也有意願去回應根本的問題。
而對於這部影片,蕭戎還提到有一個部分讓他印象深刻,即影片中有訪問到很多原本是漁民、後來卻成為推動限制過度捕撈魚類的環境運動者的例子。這其實是在暗示,那些曾經在生活上與海洋有密切關係的人,當他們發覺那與他們擁有密切關係的環境有所改變或遭到破壞後,他們因而投入抗爭。蕭戎認為,或許從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去反省我們對環境的情感與親密關係。
其實之前在觀賞《搶救地球》的時候蕭戎就有分享過,培養與自然的親密關係其實是件重要的事。對此我們可以舉一個負面的例子,試問,當台灣人聽到黑鮪魚將瀕臨絕種的反應會是什麼?其實我們很可以想像其中有一種聲音就是:「快沒了,要趕快來去吃一下,不然就再也吃不到了」。
而另外一個相關的時事是,最近有一個新聞,就是德國的博物館將以前博物學者在台灣採集的物種標本贈送給科博館,而這之中也包括了帝王蝶的標本。於是我們才發現,原來台灣曾經有帝王蝶,然而現在它已經滅絕了。這樣的消息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失落的感覺呢?我們會不會對於曾經存在此地的動物之已然滅絕感到失落呢?就像雲豹,我們在台灣已經幾乎看不到雲豹了,但似乎沒有太多人會對此感到失落。由此我們或許可以說,台灣人對生物的情感和價值觀其實常常是很扭曲的,以致於和環境、自然建立正確的情感或許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部份。
同學也指出,例如現在屏東東港正在辦黑鮪魚祭。我們或許可以好好地思考當如何看待這件事?當地炒作的人認為這是一個祭典,就像是為了大海的恩典而以祭儀來感謝。然而,這究竟是在打造地方特色?還是商業考量?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值得大家好好地去思考。
盼望的緣由
柯志明老師指出,影片的最後說,只要立即行動,這樣的危機是可以改變的。但他的承諾並非空無內容,而是給我們實際可盼的內容。影片中有一個環境已經改變的例子,一個禁補區在禁止捕撈後,海中的生物相開始恢復,各種生物一直出現,甚至還出現了以前不曾出現過的生物。影片中說這裡的生物相好像回復到兩百年前一樣。柯老師認為藉由這個例子,這個影片其實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地球真的是充滿恩典的,單是我們去節制我們的過度補魚這個行為,地球就會豐盛地回報我們,甚至我們不需要再多做什麼。
事實上,柯老師指出,我們的樂觀不是因為我們必須去做什麼而能帶來改變,而是,我們不用額外去做什麼,只要停止我們本來在做的什麼,地球本身蘊含的創造性——單只因為這顆星球本身所富含的創造力,而非人去做什麼努力——就會使豐富的生命內容展現出來。因為地球本身的創造力,自然不只會復原,甚至可能加給我們更多我們所未知的生命內容。西方的科學的優點是讓人看到生命如何展現它自己,而無論科學和文化都要面對事實。然而如實地面對事實之後,並非科學或文化為人帶來希望,卻是這個星球本身能夠為人帶來希望。
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心中著實有很大的衝擊,也想從本身做起,去影響之周遭的人。但我覺得疑惑的是,「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標準(MSC)的海產」這樣的做法,是否只適合在超市買到的魚貨或魚罐頭才看得到這個標章?在台灣,很多魚貨是在市場買來的,那我要怎麼做到這點呢??在市場的魚貨,我又該怎麼知道牠是符合永續標章的魚呢??謝謝您的回覆!!
其實像主婦聯盟這樣的NGO也有在賣類似的魚貨喔:http://www.hucc-coop.tw/pro.asp?prod_no=0000000029&pro_no=005
回覆刪除另外,中研院的邵廣昭也有寫過一個簡單的指引: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
真愛旅舍視頻聊天室
回覆刪除真愛旅舍視頻聊天室
真愛旅舍視頻聊天室
6699視訊美女
上海聊天室交友
視訊美女聊天交友
視訊網絡聊天室第九視頻
九聊視頻
異性視頻交友
男人女人做愛視頻
視訊1905電影網在線觀看
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網
土豆網電影在線觀看
愛上擼綜合成人網
色人居情色網
亞洲xooo8綜合成人社區
人妻管理員2視頻
天天色成人綜合網
成人小說在線視頻
90後成人色情圖片
成人色系電影
狼群影院
伊人成人影院
久久色悠悠綜合網
天天色綜合區
操一操電影
色夜AV影院
色AV成人網
狼群影院
色也色
哥也色蝴蝶谷
咪咪影院
情色咪咪網
酒色網
一一成人電影網
青色波波首頁
成人人妻小說
有色成人網
成人黃色三級片電影
色妹妹電影院
色姐姐綜合網
歐美成人影院
色小姐成人影院
色人間成人影院
淫色閣成人影院快播
成人255影院
AV王國影院
77av影院網
我的成人影院
八國聯軍成人影院
台灣18成人影院
色姐姐愛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