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3/29:搶救地球


Of Forests and Men from GoodPlanet on Vimeo.

了宣傳2011年的國際森林年,聯合國委託了法國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製作了一部長度七分鐘的官方短片。這部短片一如Yann Arthus-Bertrand的風格,他將觀眾帶到了平常我們根本很難企及的樹冠層之上,然後,俯瞰群樹與它們正面臨著的問題。事實上,這種俯瞰的角度絕不僅僅只是去捕捉一些「奇景」而已,它還常常能夠為我們帶來啟發。

德國太空人Sigmund Jähn(1937-)曾說:「在我進行太空飛行前,我已然知道到我們的星球是多麼地微小與珍貴。但是,只有當我真正地從太空中俯瞰它、深刻地感受它那難以言喻的美與脆弱時,我才真正了解到人類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為了後代的子孫而愛它、保護它」。

美國太空人Michael Collins(1930-)在經歷前往月球的任務後,曾如此描述:「當我飛到月球上時,我如此生動記住的不是我所接近的月面岩石堆,而是當我回頭遙望我那脆弱的家園時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座閃亮而深深吸引著我的燈塔,那是細緻優美的藍與白,那是懸浮在黑色的無限之前的微小哨站」,接著,Collins得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結論:「地球需要像最珍貴的寶物那樣被珍視與被呵護,珍貴如它,它必須要被永遠地維持下去」。

美國太空人Edgar Mitchell(1930-)則是如此描述他漫遊太空的經驗:「突然,在月球的輪廓邊緣,在一個廣闊無邊的浩瀚宇宙的緩慢運動裡,出現了閃耀的藍色與珠寶般的白色,那是一個帶著明亮優雅的天藍色的球體,鑲著緩慢地漩轉的白紗,它就像是身處於一片漆黑奧祕的海洋裡的微小珍珠。直到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完全意識到這就是地球……是我的家園」。

作為生活在這地球上的渺小住民,我們的生活常常是被我們的學業、工作、嗜好、媒體、語言……切割成無數的碎片,我們常常忘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忘記了對這個世界的依賴,忘記我們對這個世界造成的負擔;我們明明居住在地球上,卻好像是無法著陸但又缺乏感動的太空人……。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期待能夠再一次地透過Yann Arthus-Bertrand的視野、以及他對「家園」的詮釋,將我們帶回到一種更具深度且整體的認識與思考裡。歡迎大家來參與3月29日晚上6:30的活動與討論!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相關電影介紹>大雄與雲之王國

大雄與雲之王國(のび太と雲の王国)
上映日期:1992年3月7日
影片長度:97分鐘

出「生命中心主義」倫理的美國環境倫理學家Paul Taylor認為我們應當將一切具有生命的自然物,都納入我們的道德考量範圍裡。換言之,他相信只要是擁有生命的自然物──包括動物、植物,它們都值得我們給予重視尊敬。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能力?同為生靈的犧牲!

文╱夏石

1824年,英國官員R.Martin與William Wilberforce攜手推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保護組織「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SPCA),成立至今已將近兩百年,而Wilberforce正是為人所悉知的英國電影《Amazing Grace》中所欲描繪的主人翁,也就是廢奴運動的主要領袖。這樣同時為人與動物權益奔走的人物,引發了我對於日本漫畫家藤子不二雄的科幻漫畫〈米諾陶之盤〉的另一種思考。

〈米諾陶之盤〉的角色設計也許有其不周延之處,以致於伊諾克斯星上的人牛關係其實無法直接類比於地球上的人與動物的關係,藤子不二雄的企圖暗諷似乎沒有那麼成功。伊諾克斯星上的人與牛是能夠以抽象的語言進行溝通、表達、交流、理解的,並且「牛」還會追問自己究竟為何而生,還會追求最高榮譽,由此可見,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其實具有相當高的精神性,這樣的語言能力安排若只是將其解釋為刺激讀者的同情心,有可能不完全是藤子不二雄所要表達的。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我們對〈米諾陶之盤〉的討論

方濟電影院的活動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參與,讓我們能有豐富且有意義的討論。底下試著整理3月15日晚上與會同學、老師對於〈米諾陶之盤〉這篇科幻漫畫、以及其衍生出來的議題的部分討論,歡迎大家利用Blog的留言功能來延續這樣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吃人是不對的,這會得出我們也不應該吃牛或吃肉嗎?

很明顯的,藤子不二雄在這篇漫畫裡,是企圖要用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吃人的故事,來反諷人類吃牛的理所當然。換言之,倘若我們認同故事裡的地球人期望蜜諾雅不要被吃的心理,那麼是否我們也不應該吃那在現實生活裡、被我們視為無庸置疑而可以吃的牛,或甚至是豬、羊、雞等其他動物呢?在某個意義上,牠們不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嗎?為什麼我們不喜愛蜜諾雅被吃,但是我們卻可以認同食用這些非人類動物呢?

從《米諾陶之盤》而來的一個簡短反省:人與動物之別——「語言」

文╱鄒睿怡

《米諾陶之盤》乍看之下,似乎是個與《地球生靈》有相同訴求的文本,對於吃動物應不應該提出質疑。但就如討論當天柯志明老師對文本所提出的批判,這篇漫畫的設定是失敗的,因為被飼養供作食用的「牛」和人一樣會說話,這和我們的現實有很大的分別,無法凸顯現實中沈默的動物的真實處境。雖然《米諾陶之盤》的對人吃肉的控訴,顯然不如《地球生靈》來的血淋淋而真實,然而,這卻是一個去檢視人與動物之別——「語言」能力的機會。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失落的「惻隱之心」

文╱夏石

前言:同為生靈

「生靈」這個詞,透露的是一種同為有生命的,有自己利益的,無差別的存在,人與萬物眾生同屬自然界的一份子,同是不斷地生長、生殖、代謝、反應以對抗熵(entropy)的反趨勢,同是按著自己所無法決定的基因編碼來自我維繫的有機系統,無論在生物或是物理法則上,人和其他生命一樣,都離不開自然。那麼,人類何以優越,何以有能力對抗自然,甚至於宰制自然?從現代社會中人類利用自然的強大力量看來,人和其它自然物真是平等的嗎?自然平權是有可能的嗎?自然又應該要怎麼樣被對待呢?

上述的問題落在《地球生靈》這部控訴人類殘暴行為的記錄片中,類似的思考是:動物和人真是平等的嗎?動物應該要怎麼樣被對待呢?暫且讓我們跳開餘悸猶存的震撼,隱藏在刺激畫面的背後,我們應該反省的是什麼,究竟我們應該全然免除人類對動物的利用,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並在衣著、娛樂、科學或其他可能需要動物之處完全取消對動物的利用呢?或是人可以利用動物,但應該在必要、自我節制並且盡可能免除動物的痛苦的情況下?亦或是動物本來就可以被視為自然資源讓人類所利用,而無須考慮其苦痛?而又所有的動物都應該被納入人類的道德考量範圍嗎?或僅僅是那些有苦樂感知能力的物種?

3/15:〈米諾陶之盤〉與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

位因為太空船故障而迫降外星球的地球人,赫然發現該星球是由「牛」所統治,至於「人」則是被「牛」所豢養、並作為食物的家畜。面對這個對地球人來說是極為錯亂的世界,那位嗜食牛排的地球人竟開始一場說服牛不要吃人的努力……。

這篇由《哆啦A夢》作者藤子不二雄所創作的科幻漫畫,除了讓我們看到漫畫家深刻的一面,它其實還挑戰著我們在面對動物爭議時的思考。為此,我們將以Peter Singer的名著《動物解放》作為對照,看看我們是否能走出那地球人所深陷的難題。

想要了解本片內容並參與討論,歡迎參加3月15日晚上6:30的方濟電影院活動。活動講義請洽生態學系助教林文勇(方濟樓2F)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從疼痛到疼愛──從《地球生靈》思想我們的同情

文╱蕭戎


……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馬書〉8章21節至22節)

前言:殘酷的真相

相信看過《地球生靈》的人多會承認,這是一部口味頗重的紀錄片,甚至我們可以說它應是一部被標示為限制級的動物保護電影。而事實上構造這部影片的人也明顯地希望觀眾能夠認識到那沒日沒夜地、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隱密角落的限制級情節。

只是像這樣的限制級情節一點也不會引起人們興奮窺視它們的慾望,它們反倒是人們希望能夠淡忘與閃躲的──而對此最為諷刺、或可以說是變態的一種表現是,我們的世界即傾向於將這些動物的形象,包裝成與它們所遭受的對待相反的樣子。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會在這些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宣傳上,看到那些因我們而犧牲的動物,露出喜悅、滿足的表情,或者是健康活潑的模樣。若不是如此,則會加添那些動物的神祕感與野性,用以勾引人們那「征服牠們是理所當然的」的赤裸裸的慾望。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3/8:地球生靈 Earthlings

《地球生靈》和歷來的許多社會改革運動類似,他們都採取了一種要激烈地暴露出「人們所不願意面對的事實」的表達方式,然而單單就這種表達方式來說,其本身即存在著一種限制:即幸運的話,它將能夠引起那些原本就隱隱約約地認為、或容易認同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應當存在著某種道德標準的人們的回響;但若非如此,則它將容易惹怒那些抱持著相反意見的人們──特別是那些將自己的利益深深地建築在許多毫無憐憫的作為上的人們。

換言之,光是揭露真相是不足的,而其實《地球生靈》這部紀錄片也反映著這種認識,所以它打從影片的開始就要告訴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抱持著一種「物種主義」(speciesism),即人類會根據自身──包括人類這個物種自身──的利益而視其他物種不過只是「東西」、對它們採取不公正的態度。其中最明顯的是,這些「東西」的痛苦將不會被物種主義者納入他們對自身行為是否正當的考量裡,而這影片要告訴我們這種態度其實是錯誤的。

《地球生靈》這部影片認為,這種偏見與人類歷史上早已為人詬病的「種族主義」(racism)與「性別歧視」(sexism)類似。後兩者的主張相信,對於那些不屬於自身團體(例如白人或男性)的對象(例如黑人或女性),我們似乎可以對其採取一種不公正的差別待遇而漠視他們的尊嚴與權益。而倘若以此回過頭來檢視物種主義,則其似乎也存在著這樣的偏見與缺失。於是,這部紀錄片要嘗試說服觀眾,如果我們認為「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是應該要丟到歷史的垃圾桶裡的錯誤思想,那麼我們也應當支持把「物種主義」一同掃除,否則我們就會陷入一種不一致的態度裡……

想要了解本片內容並參與討論,歡迎參加3月8日晚上6:30的方濟電影院活動。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2011方濟電影院系列活動

時間(晚上6:30)主題內容
2011/3/8學期活動介紹/電影欣賞地球生靈
與我們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動物有各色各樣,而人類對待與利用牠們的方式、也隨著時代演進而變得複雜。《地球生靈》這部紀錄片即是要向世人展示後者,並且它要指出在這些對待與利用背後,其實存在著一種共通的、人類對於地球上的動物的隨便輕忽、殘忍冷血,從而期待人類能夠對此進行反思。
2011/3/15讀書會〈米諾陶之盤〉與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
一位因為太空船故障而迫降外星球的地球人,赫然發現該星球是由「牛」所統治,至於「人」則是被「牛」所豢養、並作為食物的家畜。面對這個對地球人來說是極為錯亂的世界,那位嗜食牛排的地球人竟開始一場說服牛不要吃人的努力……。這篇由《哆啦A夢》作者藤子不二雄所創作的科幻漫畫,除了讓我們看到漫畫家深刻的一面,它其實還挑戰著我們在面對動物爭議時的思考。為此,我們將以Peter Singer的名著《動物解放》作為對照,看看我們是否能走出那地球人所深陷的難題。
2011/3/29電影欣賞Home(搶救地球)
Home,源於愛,是愛的果實;孕育愛,環繞著愛,培育使具有愛的能力;Home無不彰顯著愛。地球,孕育生命,供給資源,使生命得以展現;地球無不彰顯著愛。如何思想「Home」、「地球」與「愛」之間的關係呢?《Home》全片以一種由上向下的大視野呈現,似乎要我們暫時離開塵世的生命狀態,以一種更高更廣的眼光認識人類的生命狀態並如此生命狀態下對地球的對待。導演盧貝松認為:雖然地球的現狀不甚樂觀,但只要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做改變,將漸漸改變這樣的局勢,且事實上這正在改變中。……所以我們應該樂觀……,真的嗎?
2011/4/12讀書會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與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據》
在一種對未來的想像裡,人類越來越倚賴機器人提供各樣的服務,為此,提昇機器人的人工智慧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但人類並沒有想到,就在此過程中,機器人竟然也產生了心靈,以致於當人類繼續以奴役的方式對待這些機器人時,機器人們開始集結起來、向人類宣戰……。這就是電影《駭客任務》三部曲的世界歷史背景,而它所環繞著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該以什麼作為標準,而能夠清楚地知道該用「對待同類」或「對待東西」的方式來面對我們所接觸到的對象?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個存在於科幻世界的問題,它其實也是我們在面對各種自然物時所會遭遇到的問題。對此,我們將藉由Tom Regan的名著《動物權利論據》進行討論與反省。
2011/4/26電影欣賞魚線的盡頭
佔了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看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其中的魚類大多不需要人類操心餵食豢養、就會自動自發地成熟長大,然後進入漁民的網、又成為人們桌上的佳餚。但《魚線的盡頭》告訴我們,這堪稱奇蹟的海洋目前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人類對於魚類的過度捕撈、浪費與對海洋的破壞,已經讓許多魚類物種走向可期的終局,而這也間接地威脅著許多漁民的生計、以及人類和後代子孫的食物來源。親眼目睹這時代劇變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思考與回應呢?
2011/5/3讀書會從達爾文的人觀看人與生物的關係
達爾文演化論提出以來到達爾文主義對人類生命個個層面的影響,到普遍接受一種演化論的理解來詮釋所有存有現象,並影響甚至轉化人對生命及整個存有的理解,然後這樣的理解成為一種人生觀及世界觀——對自己、他人、生命及整個存有的態度。也就是說,達爾文演化論以來所盛行的一種演化論思想除了成為人對所有存有的理解,也成為了人性的生命態度,成為了人與所有存有的互動關係。
2011/5/10電影欣賞可可西里
這是一場保護藏羚羊的戰爭,在盜獵者對利益的競逐之下,他們既無視於瀕臨滅絕的生物,也無視於保育人員的生命。而在這樣激烈的對決裡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我會因為保護自然而做出多大的犧牲?而我又願意為保護自然做出多大的犧牲?
2011/5/24讀書會台灣物種保護的虛與實:從保護櫻花鉤吻鮭的實際案例說起
台灣櫻花鉤吻鮭作為冰河孑遺生物,是生物地理學上相當重要的證據。然而櫻花鉤吻鮭的生存環境──大甲溪上游,卻因為人為活動的增劇,導致其族群量銳減。1984年,櫻花鉤吻鮭被政府視為珍貴文化資產,並開始投入龐大經費與人力進行人工復育,以期回復原有的族群量與分布。而隨著思潮的推進,政府保護櫻花鉤吻鮭的方式,也從過去、藉著政府部門單位來實施的菁英路線,逐漸走向與地方、部落合作的保育策略。然而,在這看似美好並且似乎是十分成功的保育案例底下,究竟潛藏著什麼樣的問題呢?政府與部落的原住民究竟是真的攜手護衛著國寶魚,還是各有不同的考量呢?這浩浩蕩蕩、行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保育隊伍究竟遺漏了什麼重要的反省?而它又能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借鏡?
2011/6/7讀書會/活動總結動物與物種保護的宗教向度:聖方濟與生態
距今八百多年前,義大利山城的一位富商之子宣告要與「貧窮」結婚,他不但將自己所有的財富都分給窮人,還辛苦地做工幫助他們,又為他們帶來安慰。特別的是,他的愛並不僅僅及於人們而已,他還深深地愛著大自然裡的萬物。他就是在數百年後仍不斷地為世人帶來清新氣息的生態守護聖徒──聖方濟。對此,我們期望能夠透過聖方濟與自然的互動,發掘今日面對著重重生態問題的我們所需要的信念,以及我們所面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