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影片我們都能得知全球氣候的變遷多寡和影響,對於節能減碳、資源回收也耳熟能詳,可是相對的,對於「綠色」的概念似乎還是很迷惘。
綠色:就地取材、在環境傷害評估上達到低或是無傷害程度、低耗能、低污染、可回收。
而綠色能源則類似如此,現在世界上的綠色能源大致上可分:太陽能、風力能、水力發電、植物能。
看了影片這麼多,雖然沒有辦法真的讓全世界一概同步,但希望台灣能稍微有所跟進,不過對於綠色相關的問題真的還是要多討論,就如同最近的能源危機就可以具有非常大的極端議論空間。
我個人比較喜歡以台灣討論:
風力發電:台灣屬於副熱帶氣候,有季風轉移以及候鳥遷移,就風力發電而言不僅需要廣大的平面空間,同時也威脅鳥類的飛行,而且在風力發電本身就是間歇性能源,又加上季風轉移,能源獲取上,將大大的減少效益。
迷思:對於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個說法,可是這是事實,不同於歐洲地區以及美國部份地區有穩定的西風帶(顧名思義,就是終年有西風吹送,故效益可觀且固定),而台灣遺憾地並不具備此天然優越條件。
水力發電:台灣地勢高地差距甚大非常利於水力發電,可是我們卻不能面對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台灣現有水庫已經面臨了即將不堪使用的地步,原因就在於水庫 雖然能夠囤積淡水以供水使用,但同時也會囤積大量的淤泥沙,每年、每天,都必須將水庫中的淤泥沙清除才可以維持使用,或提高效益,所以如果要將水力發電應 用在台灣水庫中,就必須好好思考水庫的堪用性。
附註:歐美各國早於十幾年前就已通過且認定,水庫對於人地傷害極大,所以早已不建造水庫,現有水庫或是新建,大部分有結合軍事用途。
植物能:現有的植物能最為廣泛的是玉米,在美國方面可以大量生產的原因是因為美國中部有所謂的玉米帶,期天候極為適合種植玉米,且範圍廣大適合機械化,故效益可觀又不必消耗過多人力。相對台灣方面,台灣廣義解釋氣候就是終年有雨,狹義解釋就是終年有雨
,但南北不均,所以在農業上南北性質就明顯可見,同時因為終年有雨的關係,較不適合玉米的種植。
迷思:既然這樣那我們增加規模或是引進更優勢的玉米品種就好了呀!?可是結果不然,台灣主要生產:水稻等糧食性農作物(以食用為優先的農作物)且約有 70%是為自給用,玉米則是屬於經濟性農作物(使用於交易買賣為首的農作物),而增加玉米的產量或是規模,勢必壓迫在台已固有的生產作物,且最重要的是玉 米的種植量和其能夠生產的植物能(生質能)比例並非1比1,甚至少於1比1。
最後一項,太陽能:太陽能堪稱世界最為環保且對環境無害,以上敘述給予絕對贊成!
可是有正面就有反面,以上敘述絕對是正面的,但是,其負面資訊就是造價昂貴以及吸熱問題,這些可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認的,就是太陽能絕對是間歇性能源,而 且它和風力發電一樣有相同的問題,就是需要一定量的範圍累積面積,否則不僅僅無法達到效益還更會大大的增加支出和成本,而且在近幾年,雖然太陽能的發展有 非常大的空間,但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上的應用連完善的程度都不到。
雖然核能,並不屬於綠色能源,但是還是值得討論:核能發電,對於環境 傷害極大,其問題就是在於最終生產物─核廢料,不再具有利用價值,且具有輻射線,無論棄置何處都是極大的困擾,反觀效益,一座核能發電廠的發電效益,足夠 滿足一個都市的發電,在其中取捨,依照經濟學方面,核能一定是能源首選,無可否認,但是,依照生態學角度,核能則是下下下選,所以......,核能發電 不只在理念、效益、環境以及道德上都具備著相當極端的討論空間。
近期內核能發電引起了非常大的議論,臺灣媒體清一色地報導反核的意識,只有少部分的學者及資訊提出相反的意見。
2001年至2008年間,陳前總統曾經說過:「台灣不需要在興建核電廠」,言語上支持了綠色意識也付諸了行動「核四停建」,也因為如此在當時台灣就已 經付出了一比相當大的違約金,而這些違約金,即是我們大家所繳交的納稅錢,在時代背景而言,當時台灣採取鎖國政策,大量廠商外移,故用電量當然不增反減, 不過隨後廠商外移的效應也漸漸浮現(在此不討論後續效應)
隨著政黨輪替後核四再次開工也同時啟動了綠色團體的意識,同時因為日本核災,核四又隨即停建,但是媒體、綠色團體卻忘記交代了核四的興建意義:隨著在臺人口、工廠的增加,臺灣供電量即將供不應求,核四完工後,將核一停廠。
可是因為核四的停建,導致目前政府必須將核一的運作時間拉長20年......,這才是最恐怖的。
另外一個非綠色能源,但常駐在台灣的就是火力發電廠,規模不小而且幾乎長年不休,雖然它可以利用燃燒來達到發電效能,可是對於空氣污染以及所謂的碳排放量可以說是之大,也有部分資訊指出,隨著廢氣的排放,可以在部分地區造成霾害。
以上就是能源的介紹,不過還遺漏的很多訊息,在台灣,不管要興建任何的能源建物,都會對當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有的時候還會有極大的反彈。而對於台灣 有利的能源建物通常大家都會欣然接受,可是總是會再最後面加上一句話:可以蓋呀,不要蓋在我家旁邊。的現象,這在公民社會裡面稱為:鄰避效應。而另外一方 面,有人則是保持沉默,不表示任何意見和言語,不過這樣子久了,會讓原本在意見表示上強大的一方越來越壯大,導製「原來大家都是這樣想的」的錯覺,再將時 間拉長,支持方和反對方的數量拉鋸就越來越遠,這個就是所謂的沉默螺旋。而沉默螺旋在台灣的社會中是最為常見的。
雖然大家都提倡著節能減碳、資源回收,可是我的感覺卻是略嫌虛偽。
大家都知道大致上都知道綠色的定義,早在10~15年前就已經陸續公佈了定義,可是現在2011年了,在台灣生活周在能看到綠生活的例子卻屈指能數。
在建築方面,我們依循舊有的建築模式,設計模式還是以住戶最大容量為優先,雖然現在的房屋設計已經盡量避免掉外牆掛冷氣,但是,我們不變的是,使用了更 耗能的中央空調,而非自然進氣循環。用水方面,依舊著兩個模式:外掛水塔以及自來水供給系統,而非屋頂自然採水方式。用電方面,雖然對於規模不大的房屋來 說,加以設計、使用太陽能板系統,成本高昂且效益不彰,但是,近幾年所建造的房屋,都是屬於大型集合式住宅,對於這種建物來說,實行太陽能版的效益,就可 以來的更好,可是現實不然,實行率不到單一縣市的10%。
公共設施方面,台灣近幾年建設了各種大型設施:運動場、音樂廳等育樂設施, 卻忘記都市中的綠色設施:大型自然公園,大型自然公園不僅僅只提供給人民休憩,給可以擔任都市中的空氣綠化,更可以擔任大雨來襲時的自然集水區,而不至於 洪水大作。而在近幾年對於綠色的實行最常見的,就只有多種植樹種...... 。
生活方面,對於環境上最大的衝擊就是寶特瓶和塑膠 袋,那麼就先從寶特瓶開始討論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還是使用玻璃瓶,在運送過程中或是征戰過程中容易造成損毀,可是部分物品又不可以使用鐵器容器裝 填同時玻璃瓶的成本就略高,所以評價並不高。直到了20世紀中左右,寶特瓶誕生了,不過這個時候大家好像還無法察覺它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當時的寶特瓶成 本比玻璃瓶還要來的低,可是對於玻璃瓶來說,回收率還是比寶特瓶來的高的,到了20世紀末,寶特瓶的使用率遠遠高過玻璃瓶,對於各飲料商幾乎都是採用寶特 瓶或是鋁箔包裝(如牛奶,因其營養成分容易受到紫外線破壞所以需要使用不透光包裝)來填裝。可是這個時候回收率卻遠低於20世紀中的回受率,雖然在近幾年 的倡導和規定下使回收率上升的狀況,可是依然有限。
在此想和閱讀的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我和長輩友人閑聊到一個話題,友人說:「真的很奇怪,真的不知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資源回收率居然是隨著年齡遞減,國小生做資源回收的效率極高,隨著年齡成長效率遞減,真的突兀。」,這個就是我想分享的小故事。
而台灣曾有一段時期,拿著寶特瓶去便利商店即可兌換金錢,可是後來因不便利等問題,不在實行,可是相對外國而言,如荷蘭,他們在超商都有附設回收機器, 只要將寶特瓶投入後,機器會即刻將相對重量之金錢退出。所以可望在幾年後,台灣能夠恢復便利商店回收機制,或是引進機器等,可以直接且大大提升回收效益的 做法。
不過塑膠袋而言,部分原因就是文化問題了,相對於歐美使用牛皮紙袋的原因在於,歐美國家生活食物方面通常為:麵包、蔬果、飲料等方面,不同於東方亞洲國家,食物方面經常是屬於湯湯水水的,在使用袋子方面,牛皮紙袋自然不是首選。
如果真的想對環境多做一些保護,我們必須直接改變現有的生活習慣和刻板觀念、多方判讀以及接納各方意見,不然我們是無法更有效率地去對我們的環境去做改善的。
可是身為生態人更身為公民,我們應當了解,當我們在反對和贊成之間,我們就是在犧牲其中一方權益或是意見,在社會、國家中製造雙贏才是重點,但在此強調,是雙贏而不是折衷。
不論是核四、國光石化、中科預定地、蘇花高等事件,我們絕對要秉直著接納多方意見且理性思考、討論然後想出更好的對策,而不是只會反對,如果只會反對,這樣,在扼殺社會的,會是我們這些生態人、公民。
綠色:就地取材、在環境傷害評估上達到低或是無傷害程度、低耗能、低污染、可回收。
而綠色能源則類似如此,現在世界上的綠色能源大致上可分:太陽能、風力能、水力發電、植物能。
看了影片這麼多,雖然沒有辦法真的讓全世界一概同步,但希望台灣能稍微有所跟進,不過對於綠色相關的問題真的還是要多討論,就如同最近的能源危機就可以具有非常大的極端議論空間。
我個人比較喜歡以台灣討論:
風力發電:台灣屬於副熱帶氣候,有季風轉移以及候鳥遷移,就風力發電而言不僅需要廣大的平面空間,同時也威脅鳥類的飛行,而且在風力發電本身就是間歇性能源,又加上季風轉移,能源獲取上,將大大的減少效益。
迷思:對於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個說法,可是這是事實,不同於歐洲地區以及美國部份地區有穩定的西風帶(顧名思義,就是終年有西風吹送,故效益可觀且固定),而台灣遺憾地並不具備此天然優越條件。
水力發電:台灣地勢高地差距甚大非常利於水力發電,可是我們卻不能面對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台灣現有水庫已經面臨了即將不堪使用的地步,原因就在於水庫 雖然能夠囤積淡水以供水使用,但同時也會囤積大量的淤泥沙,每年、每天,都必須將水庫中的淤泥沙清除才可以維持使用,或提高效益,所以如果要將水力發電應 用在台灣水庫中,就必須好好思考水庫的堪用性。
附註:歐美各國早於十幾年前就已通過且認定,水庫對於人地傷害極大,所以早已不建造水庫,現有水庫或是新建,大部分有結合軍事用途。
植物能:現有的植物能最為廣泛的是玉米,在美國方面可以大量生產的原因是因為美國中部有所謂的玉米帶,期天候極為適合種植玉米,且範圍廣大適合機械化,故效益可觀又不必消耗過多人力。相對台灣方面,台灣廣義解釋氣候就是終年有雨,狹義解釋就是終年有雨
,但南北不均,所以在農業上南北性質就明顯可見,同時因為終年有雨的關係,較不適合玉米的種植。
迷思:既然這樣那我們增加規模或是引進更優勢的玉米品種就好了呀!?可是結果不然,台灣主要生產:水稻等糧食性農作物(以食用為優先的農作物)且約有 70%是為自給用,玉米則是屬於經濟性農作物(使用於交易買賣為首的農作物),而增加玉米的產量或是規模,勢必壓迫在台已固有的生產作物,且最重要的是玉 米的種植量和其能夠生產的植物能(生質能)比例並非1比1,甚至少於1比1。
最後一項,太陽能:太陽能堪稱世界最為環保且對環境無害,以上敘述給予絕對贊成!
可是有正面就有反面,以上敘述絕對是正面的,但是,其負面資訊就是造價昂貴以及吸熱問題,這些可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認的,就是太陽能絕對是間歇性能源,而 且它和風力發電一樣有相同的問題,就是需要一定量的範圍累積面積,否則不僅僅無法達到效益還更會大大的增加支出和成本,而且在近幾年,雖然太陽能的發展有 非常大的空間,但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上的應用連完善的程度都不到。
雖然核能,並不屬於綠色能源,但是還是值得討論:核能發電,對於環境 傷害極大,其問題就是在於最終生產物─核廢料,不再具有利用價值,且具有輻射線,無論棄置何處都是極大的困擾,反觀效益,一座核能發電廠的發電效益,足夠 滿足一個都市的發電,在其中取捨,依照經濟學方面,核能一定是能源首選,無可否認,但是,依照生態學角度,核能則是下下下選,所以......,核能發電 不只在理念、效益、環境以及道德上都具備著相當極端的討論空間。
近期內核能發電引起了非常大的議論,臺灣媒體清一色地報導反核的意識,只有少部分的學者及資訊提出相反的意見。
2001年至2008年間,陳前總統曾經說過:「台灣不需要在興建核電廠」,言語上支持了綠色意識也付諸了行動「核四停建」,也因為如此在當時台灣就已 經付出了一比相當大的違約金,而這些違約金,即是我們大家所繳交的納稅錢,在時代背景而言,當時台灣採取鎖國政策,大量廠商外移,故用電量當然不增反減, 不過隨後廠商外移的效應也漸漸浮現(在此不討論後續效應)
隨著政黨輪替後核四再次開工也同時啟動了綠色團體的意識,同時因為日本核災,核四又隨即停建,但是媒體、綠色團體卻忘記交代了核四的興建意義:隨著在臺人口、工廠的增加,臺灣供電量即將供不應求,核四完工後,將核一停廠。
可是因為核四的停建,導致目前政府必須將核一的運作時間拉長20年......,這才是最恐怖的。
另外一個非綠色能源,但常駐在台灣的就是火力發電廠,規模不小而且幾乎長年不休,雖然它可以利用燃燒來達到發電效能,可是對於空氣污染以及所謂的碳排放量可以說是之大,也有部分資訊指出,隨著廢氣的排放,可以在部分地區造成霾害。
以上就是能源的介紹,不過還遺漏的很多訊息,在台灣,不管要興建任何的能源建物,都會對當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有的時候還會有極大的反彈。而對於台灣 有利的能源建物通常大家都會欣然接受,可是總是會再最後面加上一句話:可以蓋呀,不要蓋在我家旁邊。的現象,這在公民社會裡面稱為:鄰避效應。而另外一方 面,有人則是保持沉默,不表示任何意見和言語,不過這樣子久了,會讓原本在意見表示上強大的一方越來越壯大,導製「原來大家都是這樣想的」的錯覺,再將時 間拉長,支持方和反對方的數量拉鋸就越來越遠,這個就是所謂的沉默螺旋。而沉默螺旋在台灣的社會中是最為常見的。
雖然大家都提倡著節能減碳、資源回收,可是我的感覺卻是略嫌虛偽。
大家都知道大致上都知道綠色的定義,早在10~15年前就已經陸續公佈了定義,可是現在2011年了,在台灣生活周在能看到綠生活的例子卻屈指能數。
在建築方面,我們依循舊有的建築模式,設計模式還是以住戶最大容量為優先,雖然現在的房屋設計已經盡量避免掉外牆掛冷氣,但是,我們不變的是,使用了更 耗能的中央空調,而非自然進氣循環。用水方面,依舊著兩個模式:外掛水塔以及自來水供給系統,而非屋頂自然採水方式。用電方面,雖然對於規模不大的房屋來 說,加以設計、使用太陽能板系統,成本高昂且效益不彰,但是,近幾年所建造的房屋,都是屬於大型集合式住宅,對於這種建物來說,實行太陽能版的效益,就可 以來的更好,可是現實不然,實行率不到單一縣市的10%。
公共設施方面,台灣近幾年建設了各種大型設施:運動場、音樂廳等育樂設施, 卻忘記都市中的綠色設施:大型自然公園,大型自然公園不僅僅只提供給人民休憩,給可以擔任都市中的空氣綠化,更可以擔任大雨來襲時的自然集水區,而不至於 洪水大作。而在近幾年對於綠色的實行最常見的,就只有多種植樹種...... 。
生活方面,對於環境上最大的衝擊就是寶特瓶和塑膠 袋,那麼就先從寶特瓶開始討論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還是使用玻璃瓶,在運送過程中或是征戰過程中容易造成損毀,可是部分物品又不可以使用鐵器容器裝 填同時玻璃瓶的成本就略高,所以評價並不高。直到了20世紀中左右,寶特瓶誕生了,不過這個時候大家好像還無法察覺它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當時的寶特瓶成 本比玻璃瓶還要來的低,可是對於玻璃瓶來說,回收率還是比寶特瓶來的高的,到了20世紀末,寶特瓶的使用率遠遠高過玻璃瓶,對於各飲料商幾乎都是採用寶特 瓶或是鋁箔包裝(如牛奶,因其營養成分容易受到紫外線破壞所以需要使用不透光包裝)來填裝。可是這個時候回收率卻遠低於20世紀中的回受率,雖然在近幾年 的倡導和規定下使回收率上升的狀況,可是依然有限。
在此想和閱讀的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我和長輩友人閑聊到一個話題,友人說:「真的很奇怪,真的不知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資源回收率居然是隨著年齡遞減,國小生做資源回收的效率極高,隨著年齡成長效率遞減,真的突兀。」,這個就是我想分享的小故事。
而台灣曾有一段時期,拿著寶特瓶去便利商店即可兌換金錢,可是後來因不便利等問題,不在實行,可是相對外國而言,如荷蘭,他們在超商都有附設回收機器, 只要將寶特瓶投入後,機器會即刻將相對重量之金錢退出。所以可望在幾年後,台灣能夠恢復便利商店回收機制,或是引進機器等,可以直接且大大提升回收效益的 做法。
不過塑膠袋而言,部分原因就是文化問題了,相對於歐美使用牛皮紙袋的原因在於,歐美國家生活食物方面通常為:麵包、蔬果、飲料等方面,不同於東方亞洲國家,食物方面經常是屬於湯湯水水的,在使用袋子方面,牛皮紙袋自然不是首選。
如果真的想對環境多做一些保護,我們必須直接改變現有的生活習慣和刻板觀念、多方判讀以及接納各方意見,不然我們是無法更有效率地去對我們的環境去做改善的。
可是身為生態人更身為公民,我們應當了解,當我們在反對和贊成之間,我們就是在犧牲其中一方權益或是意見,在社會、國家中製造雙贏才是重點,但在此強調,是雙贏而不是折衷。
不論是核四、國光石化、中科預定地、蘇花高等事件,我們絕對要秉直著接納多方意見且理性思考、討論然後想出更好的對策,而不是只會反對,如果只會反對,這樣,在扼殺社會的,會是我們這些生態人、公民。
雖然楓當天有事不能來參與討論,但在課堂上觀看後很有感觸,並直接訴諸於行動將感觸轉為文字。
回覆刪除楓才大一,但在知識廣度及反省深度上都相當不錯了,期待成為靜宜生態學系同時也是台灣環境保護裡的一股力量。
我有推薦楓看http://oikos-taiwan.blogspot.com/ 希望站長也可以給他一點建議。
若有人願意提供稿件,方濟電影院Blog也很歡迎投稿喔~~
回覆刪除色姐妹綜合網
回覆刪除去擼吧成人社區
亞洲成人情色綜合在線
深愛激情網
成人超碰偷拍視頻
成人色娛樂網站
MMxxx成人影院
快播36情色資源
天天色區
第四色網成人影院網
妹妹成人網
激情美女四房播播
色人閣影院
色人閣成人視頻
色人閣成人網
26uuu成人網
色欲影視
插插插綜合網
快播成人電影
黃色性愛裸體成人網
日本BT電影下載
情色視頻擼擼擼
xxabcd播色網
u妹妹電影
歐美性愛電影
色妹妹成人淫網
桃色網
三級片電影網站
SSS視頻在線
夜吧性色影院
嘟嘟成人網
成人影視網
丁香花成人
妞妞基地成人網
第四色播播
第四色播手機中文網
第四色播播電影
快播色色網電影
妞妞私服視頻
男人快播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AVAV看情色網
第四色空間
最新俺去也網站
Q播亂倫人妻電影
在線AV色情高清電影
快播熟女俱樂部情色三級電影
看免費成人電影去哪個網站
歐美成人綜合網
色中色倫理電影網
快播倫理電影網
激情成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