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12/28:種樹的男人

「種樹」在台灣有兩種讓人印象深刻的功能,早期我們會強調它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晚近則是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而將減緩溫室效應的沈重責任交付給它。

但除此之外,「種樹」還有沒有更深刻的意義呢?種下樹苗的動作看似充滿希望,但究竟是誰能有耐心與信心去等待它發芽成林?

2011年的夏天,吉卜力工作室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合作舉辦了加拿大動畫家Frédéric Back的大型特展,同時,Back的經典動畫《種樹的男人》也交由深受其影響的高畑勲導演負責監修、重新出版發行。高畑勲肯定《種樹的男人》對遭遇核災的日本充滿了啟示性,而它是否也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

方濟電影院即將在本週三晚上六點半播映這部經典動畫,歡迎大家一起來看電影、聊聊天。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2/14:大雄的雲之王國

電影《駭客任務》裡有句經典的台詞,它說人類並不同於這世界上的許多生物,人類似乎是這個地球所感染的疾病、而會毫無忌憚地將地球破壞殆盡。

與此類似的想法是許多強烈批判著人類的愚蠢罪行的環保論述所同意且附和的,這樣,從這種氛圍裡我們似乎能夠毫不意外地得出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倘若這世界上沒有人類,那麼或許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環保問題、並且這世界也可能更加地美好」。

藤子.F.不二雄在1992年把這樣的問題放進了本應帶來歡樂的哆啦A夢長篇電影裡,而如今我們能以什麼樣的思考來面對它的挑戰與質疑?

方濟電影院即將在本週三晚上六點半播映這部令人懷念又有趣的影片,歡迎大家一起來看電影、聊聊天。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星星的孩子》心得

文╱kiraya(靜宜大學生態學系二年級學生)

這次方濟電影院看的影片是星星的孩子,內容是在敘述一位用視覺(圖案)來認知世界的科學家Temple的成長故事。我想這部影片會選擇播放這部影片一定播放者的考量,不過這部影片看完後我只覺得全身發抖,因為我實在是太感動了。

■Photo by Hamed Saber on Flickr.com(CC: by)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主角雖然是個自閉症但是卻一路向前行的勇氣!為什麼她會有這一份勇氣呢?除了她自己的決心以外,我想也因為她周遭的人這麼的愛她、關心她、推動她甚至是強迫她。她的人生導師這樣說:「妳把它想像成一扇門,只要打開了它,世界就是妳的。」門就像是一個機會,它雖然是一條道路,但它卻伴隨了許多的挑戰。許多人就連打開門的勇氣也沒有,就連我也是其中之一。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11/23:我的小牛與總統

男孩為了拯救心愛的小牛,展開了一段請求法國總統進行特赦的超現實旅程。好心的印度人那尊牛為聖的信仰能夠幫忙拯救這隻小牛嗎?還是英國與法國之間的外交利益與選舉考量在現實上比較有力呢?

這是一部步調明快輕鬆但又心思細膩的喜劇電影,毋須透過殘酷與血腥的影像,它就帶領著觀眾碰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議題,甚至,它還可能已然抵達了這些棘手議題的核心。

方濟電影院即將在本週三晚上六點半播放這部趣味盎然的影片,歡迎大家一起來看電影、聊聊天。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相關影片>Temple Grandin:這世界需要各種的思考方式


Temple Grandin在2010年接受TED演講的邀請,進行了大約20分鐘的簡短分享,觀眾除了可以在這段演講裡看到她談論其自傳電影《星星的孩子》外,還可以了解更多Temple本人對於某些自閉症患者的想法。

方濟電影院也很期待參與的同學們能夠提出自己對於這部電影、以及我們在映後的討論分享的各種想法。若同學有興趣提供一千字以上的心得、投稿給方濟電影院,請把稿件(請註明「投稿方濟電影院」)寄至:


如獲刊登,我們將會提供本學期方濟電影院的紀念馬克杯一個,以資鼓勵。非常期待大家的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參與本學期的方濟電影院活動。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11/16:星星的孩子

■Photo by Steve Jurvetson on Flickr.com


為自閉症,Temple Grandin的生命歷程遭遇著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阻礙;但也就因為自閉症,她獲得了一般人難以獲得的體察細節的特殊能力。而這種能力甚至讓她能夠關心動物們所關心的事物,從而幫助她著手改變農場動物的生活──因為Temple相信,雖然大自然是殘酷的,但人對待動物可以不必那麼殘酷。

只是這個世界習慣看待動物與自閉症患者的態度、甚至自閉症本身都從不停止要絆倒Temple的努力,對此,在那受恩賜的能力之外,作為故事主人翁的她還需要的是勇氣與愛。 

歡迎方濟電影院的舊雨新知,在明晚六點半一起來與我們細細品味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活動預告>新學期的方濟電影院系列活動即將展開!


新學期的方濟電影院系列活動即將展開,本次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必看佳片包括:《星星的孩子》、《我的小牛與總統》、《大雄的雲之王國》、《種樹的男人》,內容豐富、有趣又意味深遠,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並思考這些影片,讓我們對人與動物、以及與大自然的關係有深刻的品味與反思。

時間電影內容
2011/11/16星星的孩子因為自閉症,Temple Grandin的生命歷程遭遇著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阻礙;但也就因為自閉症,她獲得了一般人難以獲得的體察細節的特殊能力。而這種能力甚至讓她能夠關心動物們所關心的事物,從而幫助她著手改變農場動物的生活──因為Temple相信,雖然大自然是殘酷的,但人對待動物可以不必那麼殘酷。只是這個世界習慣看待動物與自閉症患者的態度、甚至自閉症本身都從不停止要絆倒Temple的努力,對此,在那受恩賜的能力之外,作為故事主人翁的她還需要的是勇氣與愛。
2011/11/23我的小牛與總統小男孩為了拯救心愛的小牛,展開了一段請求法國總統進行特赦的超現實旅程。好心的印度人那尊牛為聖的信仰能夠幫忙拯救這隻小牛嗎?還是英國與法國之間的外交利益與選舉考量在現實上比較有力呢?這是一部步調明快輕鬆但又心思細膩的喜劇電影,毋須透過殘酷與血腥的影像,它就帶領著觀眾碰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議題,甚至,它還可能已然抵達了這些棘手議題的核心。
2011/12/14大雄的雲之王國在電影《駭客任務》裡有句經典的台詞,它說人類並不同於這世界上的許多生物,人類似乎是這個地球所感染的疾病、而會毫無忌憚地將地球破壞殆盡。與此類似的想法是許多強烈批判著人類的愚蠢罪行的環保論述所同意且附和的,這樣,從這種氛圍裡我們似乎能夠毫不意外地得出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倘若這世界上沒有人類,那麼或許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環保問題、並且這世界也可能更加地美好」。藤子.F.不二雄在1992年把這樣的問題放進了本應帶來歡樂的哆啦A夢長篇電影裡,而如今我們能以什麼樣的思考來面對它的挑戰與質疑?
2011/12/28種樹的男人「種樹」在台灣有兩種讓人印象深刻的功能,早期我們會強調它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晚近則是隨著節能減碳的風潮、而將減緩溫室效應的沈重責任交付給它。但除此之外,「種樹」還有沒有更深刻的意義呢?種下樹苗的動作看似充滿希望,但究竟是誰能有耐心與信心去等待它發芽成林?2011年的夏天,吉卜力工作室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合作舉辦了加拿大動畫家Frédéric Back的大型特展,同時,Back的經典動畫《種樹的男人》也交由深受其影響的高畑勲導演負責監修、重新出版發行。高畑勲肯定《種樹的男人》對遭遇核災的日本充滿了啟示性,而它是否也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聖方濟講座暖身活動>〈The Ecological Humanities in Action: An Invitation〉文章簡述

前言

今年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的聖方濟講座請來澳洲雪梨大學教授Deborah Bird Rose(1946-)擔任講者,並將在10月11日至14日裡進行四場演講。針對這次演講,Deborah Bird Rose教授事先提供了三篇文章作為參考資料,底下即為其中一篇、由她與Libby Robin教授共同發表的〈The Ecological Humanities in Action: An Invitation〉之簡述,至於原文則可參考Australian Humanities Review網站資料

■Photo by jar (off for a while) on Flickr.com(CC:by)

這篇文章裡,作者主要是從生態危機與自然資源保護(Conservation)的解決之道來彰顯生態人文學科的價值,換言之,對作者來說,能夠突破上述生態問題僵局的解答,就藏在生態人文學科本身、以及透過這門學科所能獲得的知識與思想內涵裡。

那麼,生態人文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以至於它能夠完成──作者所謂的──傳統西方科學與世界觀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呢?作者認為這是在於這們學科所著重的「關聯性」(Connectivity)。他們認為對於關連性的思考能夠促使人們去擴大自身思考的範疇與思考本身,並且這會讓我們更能夠去與我們思考的對象進行對話、又甚至更瞭解它們。而更具體地、作者是以自身在澳洲的觀察,列舉了幾種研究取向──對人類與環境互動歷史的批判分析、多樣的環境史研究、對過去與今日國家看待自然方式的分析、對於環境運動史的研究──作為生態人文研究的實例。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致災釀禍的自我耽溺──對「憑感覺關心自然」的反省

文╱蕭戎

■oil painting by Caravaggio(1571-1610)

前言

「感覺」是人們普遍進行判斷的憑據。就現象來看,當一個人在做判斷時說他是憑著感覺而如此決定的,這或許意味著幾種可能:有一種可能性是關乎表達的,即是他無法很清楚地用言語說明、表達他究竟為何會做這樣的判斷。在許多時候與此相關的另一種可能性是關乎理由的,即這判斷是出於一種奧妙難解的理由、或甚至是無理由。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關乎權力的,即說話者是在向人展示──哪怕他的語氣是非常地溫和──他有權力憑著自身的意思來做決定,表示「反正就是這樣了」。而又有一種可能是以其作為一種遮掩,而也就是因為這種可能,所以我們或許會認為許多女明星口中「感覺對了」的對象多半都是富商,這背後應該還有別的原因。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方濟電影院徵稿活動

Photo by Pete O'Shea on Flickr.com(CC:by,經修圖)

濟電影院在靜宜大學展開了一個學期的、有關保護動物與物種議題的討論,這些討論所涉及的面向其實非常地廣,從我們日常生活裡是否應該食用肉類、到飼養寵物、到觀賞利用動物所進行的娛樂表演,以至於我們如何利用與管理海洋資源、如何看待本土瀕危物種的保護……等等。在討論的當下,礙於時間的限制,我們或許很難立即地說明自己的想法,為此,方濟電影院特別舉辦了徵稿活動,希望讓實際參與活動的同學們、或者是透過部落格來了解我們活動的朋友們,都能夠有一個發表的空間。

徵稿主題:
凡與方濟電影院活動「保護動物與物種」主題相關、或與活動討論內容相關之議題相關者皆可。

徵稿時間:
即日起至2011年10月1日。

字數與稿費:
文章字數應在一千字以上、五千字以下(但超過字數仍可就文章內容進行評估是否通過),經審查通過後給予每字0.7元之稿費。

稿件審查與刊登:
投稿之稿件經審查通過後將刊登於本部落格。

投稿方式:
請將稿件電子檔寄至:rlchen@pu.edu.tw

附註:
若本活動規則有其他調整,將立即公告在本部落格上。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活動介紹>「關心創造:生態神學的挑戰與回應」神學營

獨者經院神學營III
神學營主題:「關心創造:生態神學的挑戰與回應
時間:2011年8月27日至28日
地點:靜宜大學方濟樓427室
主辦單位:臺灣基督徒學會「神學經典研究室」、靜宜大學生態系「聖方濟生態神學與環境倫理研究室」
報名截止:2011年8月15日
請將報名表填寫後回傳獨者電子信箱:mjtct@solitudo.org.tw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我們對聖方濟及其生態保護意義的討論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蕭戎、
鄒睿怡



影片導讀與詮釋

本學期方濟電影院的最後一場活動是要藉著在2008年出版的《佳蘭與方濟》(Clare and Francis)這部電影來幫助我們認識聖方濟其人其行、並進而討論這樣的人格特質以及行為背後所展現的生態保護意義。活動主持人蕭戎認為,《佳蘭與方濟》這部影片與其他描寫聖方濟事蹟的影片相比,它是較完整地敘述了聖方濟的生平的;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能夠透過它而對聖方濟有一種概要的掌握。例如,影片裡就描述了聖方濟年輕時曾經參與對抗貴族的戰爭;他也曾企圖向回教徒傳教──儘管最後失敗但仍得到回教徒的尊敬;聖方濟在某些時候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所以他遲遲不願訂定修會規則,但就在他前往回教徒領土傳教時、人數日漸龐大的方濟修會內部則出現了危機。

然而,這部影片卻比較少呈現出聖方濟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其中較為相關者,大概就是他在森林裡面碰到一隻凶惡的狼,但卻將牠馴化的片段。但其實這個片段是為了劇情需要而改編的,根據中世紀神學家Bonaventure所寫的聖方濟傳記,聖方濟其實是在造訪一座受到天災與狼群襲擊的城市時,呼籲民眾要悔改,之後民眾與狼就彼此和好、相安無事。對此,又除了影片最後所出現的、聖方濟所作的《萬物讚頌歌》之外,這部影片就很少著墨與自然有關的情節了。但其實相關的紀錄在聖方濟傳記裡倒有不少,其中提到許多人會送動物──如雞、羊、兔子等等──給聖方濟、並且這些動物都非常地喜愛且順服於聖方濟,牠們相當奇妙地都會聽從聖方濟的話,而聖方濟也曾經向鳥兒講道,他告訴牠們自己所擁有的羽毛、翅膀都是上帝的恩典賜予、因而要牠們當感謝上帝。

蕭戎認為,即便這部影片缺少了前述的這些內容,但其實我們還是很可以從聖方濟的人格特質找到其與保護自然生態之間的密切關係。對此,蕭戎進行了一個初步的歸納,並且也要試著從這些特質來回應方濟電影院這學期所看過、閱讀過的電影與漫畫。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6/7:動物與物種保護的宗教向度:聖方濟與生態

今八百多年前,義大利山城的一位富商之子宣告要與「貧窮」結婚,他不但將自己所有的財富都分給窮人,還辛苦地做工幫助他們,又為他們帶來安慰。特別的是,他的愛並不僅僅及於人們而已,他還深深地愛著大自然裡的萬物。他就是在數百年後仍不斷地為世人帶來清新氣息的生態守護聖徒──聖方濟。對此,我們期望能夠透過聖方濟與自然的互動,發掘今日面對著重重生態問題的我們所需要的信念,以及我們所面對的限制。

6月7日的方濟電影院活動期望透過聖方濟來思想、對照我們在本學期的各場討論裡所面臨著的多種議題,會後並將舉行活動紀念品的抽獎。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來參加當天晚上6點30分的電影欣賞與討論。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方濟電影院幕後特輯(1)

「方濟電影院」有別於一般的電影播映與欣賞,而是個期待讓參與者能夠進行對話、思考、討論的活動。像這樣的活動這對靜宜大學生態學系來說是個特別且富有意義的嘗試,當然,這樣的期待也為活動的主持人們帶來了許多挑戰與壓力。因此,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為了鼓勵學生們踴躍參與,所以安排了學校活動裡常見的抽獎,讓參與六次活動以上的學生就能夠有機會把活動紀念品帶回家。

但老實說,安排抽獎活動很簡單,至於如何能夠準備富有意義的禮物,這就又是件令人傷腦筋的事情了。在經歷了一陣長考後,我們決定採取應該是最有誠意的「手工」製作方式來準備這份禮物,於是便出發前往苗栗三義的「鴨箱寶」木鴨工廠彩繪動物形狀的木雕。

之所以會選擇鴨箱寶,除了是因為他們的整套彩繪活動已經十分成熟外,其實鴨箱寶這座工廠本身的故事與本學期的「方濟電影院」活動主題也是息息相關的。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動物權利合理嗎?足夠嗎?──一個循著台灣脈絡進行的反思

文╱蕭戎

■ Photo by Dominique Sanchez on Flick.com(CC:by)

前言

要在台灣社會談論或主張動物權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究其根本原因,這並不在於我們從表面上所說的「台灣人缺乏對於動物的關懷」而已,而更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於「權利」的認識其實是相當地有限的。是的,從歷來種種社會現象裡、我們能夠知道,台灣民眾對於人類的權利的認識常常都是殘缺而扭曲的,人們常常踐踏與侵害他人的權利而不自知、又或者以為理所當然,於是,又遑論動物的權利呢?

當然,這種毛病並非只是台灣人所獨有的,因為就連許多外國知名自然科學家與民眾都也會犯上這種毛病,以致於他們常常是太過輕易地把「權利」當成口頭禪而與「動物」連結起來。甚至還有很多人也會誤將主張功利主義的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與「動物權利」連結起來,逼得Singer本人還得為此做出澄清:「〔說〕動物解放的是建基於權利──特別是建基於那拓展到動物身上的權利……這完全不是我的立場。我之所以很少談論權利,是因為權利對我的主張來說並不重要。我的主張是建基於平等原則,……我的基本道德立場是功利主義的。我在《動物解放》裡很少使用權利這個詞,我也能夠非常輕易地完全不使用這個詞」(Singer, 1978:122)。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5/24:台灣物種保護的虛與實:從保護櫻花鉤吻鮭的實際案例說起

■ 環山部落國寶魚保育巡守隊

台灣櫻花鉤吻鮭是生存於亞熱帶的冷水性魚類,為冰河孓遺生物,僅存於大甲溪上游一帶。然而自1950年代中期開始,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通、德基水庫與攔沙壩的興建,以及武陵地區極劇增加的人為開墾與活動,造成大甲溪上游的水質與環境重大的改變,櫻花鉤吻鮭的族群量也銳減,僅剩七家灣溪五公里的區域內仍保有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

櫻花鉤吻鮭的存續問題於1980年代受到政府重視,並開始投入龐大經費與人力進行人工復育,以期回復原有的族群量與分布。而隨著思潮的推進,政府保護櫻花鉤吻鮭的方式,也從過去、藉著政府部門單位來實施的菁英路線,逐漸走向與地方、部落合作的保育策略。

台灣自2000年開始,銜接上社區總體營造、生態旅遊、原住民生態智慧的潮流,封溪護魚頓時蔚為風潮,成為社區參與保育的新運動。櫻花鉤吻鮭的保育工作,也於2005年搭上這班專車,向著保育的新典範─社區保育前進。然而,政府與原住民部落為何、如何攜手護衛櫻花鉤吻鮭?這看似美好,也似乎頗具成效的保育案例中,究竟潛藏著什麼問題?遺漏了什麼反省?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借鏡呢?

5月24日方濟電影院的活動,將藉著台灣物種─櫻花鉤吻鮭的實際案例,進一步討論實踐物種保護的可能性。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我們在5月24日晚上6:30的電影欣賞與討論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人算什麼?

■The Burghers of Calais。photo by na0905 on Flickr.com(CC:by

文╱鄒睿怡


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眷顧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祢派他管理祢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篇8:3-9)


1.什麼是人?——生態問題的起點

為何我們對待非人生物或者自然的方式會出問題?究竟為什麼獨有人會造成環境問題?我們的時代太熟悉這些沸沸揚揚的議題,我們急著在熾熱的場子中選邊站,以行動表明自己捍衛家園的決心,卻不曾好好思考這些問題的根源成因是什麼?我們和自然、我們和自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如果人和自然的關係,真如科學所描繪的像是食物鏈或生態系統那樣單純的物質能量流動的關係,為何我們和自然的關係,不能夠自自然然地依循那樣的模式走?動物或植物都不會有環境問題,獨有人會有環境問題,人的環境問題真的只是「自然」的問題嗎?真如Nature’s Economy的作者Donald Worster所說,「在沒有超自然力量的指引下,對自然的科學解釋,事實上是我們的道德觀念剩下的為一泉源?」(Worster, 1977:338)

然而,Donald Worster的Nature’s Economy從始至終都是為了批駁錯誤的自然觀造成了現今的生態危機,亦即,人的生態危機根源於他的世界觀出了問題。科學或許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提供人充分的自然知識,然而,作為一個信念、價值系統的世界觀,全然超出科學之所能。再者,對自然事實的科學解釋,並不使人真正地認識自己,採用某種科學假說為我們的自然觀或人觀,已不再是科學研究的範圍。倘若我們仍堅持要以科學知識作為我們的信念,「科學」就不再是科學,而成為一種信念或意識型態了。

就如同段義孚所認為,環境問題並非自然科學的問題,卻是「人」的問題,更精確地說,是「自我認識」的問題。因而他說「沒有自我了解,我們無能期盼堅持去解決環境問題,因它基本上是人的問題」(Tuan, 1974:1)。環境問題終究是人的問題——人對人、人對自然、環境的錯誤認識,人採取的錯誤自然觀、世界觀、人觀,造成了他和環境之間層出不窮的問題。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高原之心:轉變動物皮毛崇尚,成為參與式資源管理的歷史心態

文╱胡正恆(靜宜大學生態系助理教授)

雲南高原上販售的少數民族布偶

「生態人類學」的當代脈絡是從1960年代開始,在美國成立的人類學的「分支學門」。其所關注的主題包含兩個變項:「人」與「環境」。它探討人類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擷取、利用資源乃至於分配其產出,並由而推動、延續社會的發展。從人類對自然環境(及其資源)的認識、觀念、價值,到人以特定的組合方式,去利用這些資源,都是生態人類學討論的範疇。人類學長久以來詰問著傳統西方對於「自然」與「社會」的互斥區分,特別是當這樣的刻板印象總是幽魂不散地潛伏在殖民政策、森林經營、農業科學、都市計畫,以及開發計畫之中。人類學跨文化的研究證明此一特殊的二元區分並非在所有時空組合皆成立。相反的,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生物科技的強勢應用,當代人群許多的「自然」態度更加滑脫於「刀斧未入」與「人文化成」之間。需要我們耙梳人之存在與物質環境間的多方交會,並對西方傳統以外的「自然觀」進行理論反思。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我們對《可可西里》的討論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蕭戎

前言

位於中國西部的「可可西里」,其地理位置是在青海的西側,北邊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接,南邊則與西藏自治區相接。晚近成立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即在可可西里的範圍內,其面積較後者來得小。即便如此,單單從佔地來看,這個保護區仍屬十分廣大,其長寬約莫就如同將台灣的寬度增胖一倍、再以90度橫放那樣。

而除了保護區面積廣大以至於對其保育形成了相當大的挑戰外,其平均4700公尺的海拔高度也同樣加劇了進行管理的困難,而這其實也就是《可可西里》這部電影一部分的故事背景。

《可可西里》主要是藉由一個欲報導當地巡山隊如何保育藏羚羊的記者的採訪過程、從而帶領著觀眾來認識這個保育故事的全貌。導演以緊湊的剪輯、對天候環境的描寫以及劇情的鋪陳,讓人們能夠在短短的八十五分鐘裡或許可說是深刻地、體會到這些巡山隊員所面臨的艱鉅挑戰。《可可西里》並不是一部要帶給人們一種「人與動物能夠共享美好生活」想像的、以保育為主題的電影,相反地,它是藉著血腥、暴力與悲哀的敘事,而在相當程度上直指著保育最最困難的一個部分:即我們該如何面對保育事件裡真正的敵人──人類,以及探問我們能夠、且如何能夠為保育做出什麼樣的犧牲。

“You shall not Steal”

“You shall not Steal”: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Ownership of Nature

(A Brief Response to “Who shall be Praised? An Offensive Response to
the Documentary Film, Home” by Dr. Immanuel Chih-Ming Ke)

Prisca Ya-Chi Chiu

You shall not steal. (Exodus 20.15)

What do you have that you did not receive? And if you received it, why do you boast as if it were not a gift? Already you have all you want! Already you have become rich! Quite apart from us you have become kings! Indeed, I wish that you had become kings, so that we might be kings with you! (Corinthians 4.7-8)

W
e have experienced the wonderment of Earth and watched the Earth’s most amazing landscapes through the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 Home; however, “who shall be praised?” Dr. Immanuel Chih-Ming Ke asked. Dr. K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ubtitle of the book, Home: “a hymn to planet and humanity,” which seems to lay emphasis on an optimistic belief in human ability to chang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present time; that is, according to Dr. Ke, human “wisdom and virtue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by humans.”
Is it true that humans are capabl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s it true that humans shall be praised?

1
First of all, let us just ask several questions: How did the world come into existence out of nothing?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such a creation? Why are there full of living creatures? Why are there tress bearing plentiful fruits? 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fertile land which grows varieties of fruits? How do we understand rich and colorful creatures in the ocean? Everything exists in this world does seem to us a profoundest awe.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永續漁業?感受海洋之美

文╱夏石

■photo by Jeff Attaway on Flickr.com(CC: by)

前言

《The End of the Line》(魚線的盡頭)根據英國環境記者克洛爾(Charles Clover)的觀察,指出過漁現象就是當今海洋資源枯竭的背後主因,片尾的結語也呼籲了三個應努力的方向:1. 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2. 告訴政治人物尊重科學、縮減漁船數量;3. 請加入行動支持海洋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老師亦撰文<過度捕撈 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刊載於環境資訊中心網站,佐證了這樣的說法。

延續前幾次針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索,《魚線的盡頭》彷若是海洋版的討論。類似於永續利用的概念,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儒家學者提出,孟子曾云:「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虌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順應萬物生長的時序,不以細密的網子捕魚,山林中的材薪也須在適當的時節才能砍伐,如此一來,自然資源方能生生不息。荀子也說過:「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蝤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荀子‧王制篇》)人適度地自我節制,不在萬物休養繁育之時擾其生息,方能使資源永續。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5/10:可可西里

是一場保護藏羚羊的戰爭,在盜獵者對利益的競逐之下,他們既無視於瀕臨滅絕的生物,也無視於保育人員的生命。而在這樣激烈的對決裡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我會因為保護自然而做出多大的犧牲?而我又願意為保護自然做出多大的犧牲?

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今日已然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對此,我們從幾年前快速竄紅又逐漸消退的「樂活」(Lohas)名詞便可知道,對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肯認不再只屬於那些真正愛自然且關心自然的人們,它還擴及到了更廣大的群眾,甚至它也可以被扭曲成一種鼓勵人們加碼消費的噱頭,而在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嚴肅性並弱化了那其實沈重的責任感。

電影《可可西里》或許可以對此做出一種激烈的提醒,即人們若要真正地關心自然與愛自然,那麼他們所要面對的常常可能不是浪漫美好或熱血澎湃的滋味,而總是必須對原本的生活有所改變與限制、有所犧牲、忍受痛苦。他們能夠看見一般人所難以見識的、這世界最黑暗的面貌,但又總要從那層次裡掙脫出來、給予更多的人希望,讓人們相信這世界仍有朝向美好改變的可能。對此,我們或許可以從《可可西里》這部影片得到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與生態系學會「生態週」活動合作,電影播映地點將更動至任垣樓1樓120教室(藝術中心對面),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我們在5月10日晚上7:00的電影欣賞與討論。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我們對《魚線的盡頭》的討論

主持人╱林文勇(生態學系助教)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

本次活動主持人林文勇引言,提及他因為從小住在漁村,因此對這部片深有感觸。關於這部影片的主題——海中資源的大幅銳減,文勇說,事實上他都有所經驗。因為他的故鄉是做烏魚子的,近年來也頻感漁獲量的逐年減少,而像是影片中所提及改捕撈為養殖,他們也曾經經歷過魚塭養殖。這部片子也讓他聯想到方濟電影院前幾次所播放的幾部影片。

而對文勇來說,相較於高等哺乳類動物,他會覺得,魚好像比較不會有高等動物那樣敏銳的痛感。當我們去回想《地球生靈》中其他動物——例如牛、羊——被宰殺的畫面,與《The End of Line》中魚被宰殺的血腥畫面相較之下,我們似乎對魚的被殺比較沒感覺。這是否讓我們容易對這樣的議題反應遲鈍?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當讚美誰? 觀紀錄片Home的觸怒性感想


video by 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 on Flickr.com(CC:by)

文╱柯志明

由空中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的保護地球紀錄片Home,臺灣譯為《搶救家園計劃》(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我還是覺得直接譯為《家》更好,因為「家」的意義深遠。我已看了數遍,深愛這片子,並常為它宣傳。Yann Arthus-Bertrand從空中捕捉的一幕幕美麗地景實在令人陶醉神往,而人為的醜陋畫面也令人難忘,確實是「一部令人神魂顛倒的地球視覺刻畫」(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影片的副標題)。我相信,美麗能激發力量,醜陋可以引發反省。這應是這影片能帶來改變的力量所在。

為了讚賞這部用心製作的佳片,以及回應它的良善美意與對地球的愛,我想提出觀賞後的部分批判性感想,好「觸怒」人去深思地球作為「家」的意義。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5/3:從達爾文的人觀看人與生物的關係(影片 The Global Family: Galapagos – The Living Laboratory)

文:阿用

承認生物在面對環境的變遷中隨著時間演變出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及行為似乎已是一般人都以為的常識及事實,這樣的概念來自演化論,而演化論幾乎已是生命科學甚至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與不容置疑的前提,更且影響社會學、教育、哲學……等人文學術發展,因此理所當然影響我們對身邊事物的理解,並因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甚大。而這樣的的理解及影響自達爾文將演化論論述推展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自此風行甚至成為主流意識了。

那,什麼是演化?什麼又是演化論呢?演化觀念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認同生物之間具有演化現象就必須認同演化現象可以解釋所有生物之間的關係與行為嗎?不認同演化論就等於不承認生物之間具有演化現象嗎?人與生物之間在行為上更在身體結構上有相似之處,但有相似之處就等於彼此是隨時間演變之間的差異與關係嗎?身體結構相似就等於彼此行為是隨時間演變的關係嗎?   黑猩猩使用小木枝鑽螞蟻洞取食與人類的多元的飲食文化行為是隨時間演變而來的區別嗎?......難道人的生命表現並沒有大大不同——甚至完全區別——於其他生物嗎?強調人完全區別於其他生物就等於歧視嗎?
……
        5/3方濟電影院活動將在觀賞The Global Family: Galapagos – The Living Laboratory的基礎上認識生物之間的演化現象及關係,並進一步討論自達爾文以來演化論概念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對人自己的理解直接影響到人以這樣的理解去面對周遭的事物,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理解意味著人要以什麼態度去對待自己、他人、其他生命與非生命,甚至是與超自然。......對演化的理解與認同決定著你以什麼態度面對這個世界......

無論您認不認識達爾文或演化論,都希望您蒞臨與大家分享觀點。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相關書籍介紹>東西的故事


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 How Our Obsession with Stuff Is Trashing the Planet,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Health-and a Vision for Change

作者:Annie Leonard
譯者:吳恬綾、黃亭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24日

《魚線的盡頭》是一部整合了多種資料來呈現海洋裡的野生動物所正面臨的危機的紀錄片,而這部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克制自己那看似無窮的欲望來改變我們所造成的傷害呢?與此類似的是,《東西的故事》──它既製作成短片、也出版了書籍──也同樣以各種各樣的、通常不被人們所知的「事實」來提醒我們,我們生活裡看似平凡的舉動,它背後都可能牽連著不正義的問題。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4/26:魚線的盡頭

魚線的盡頭,逾限的盡頭

佔了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看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其中的魚類大多不需要人類操心餵食豢養、就會自動自發地成熟長大,然後進入漁民的網、又成為人們桌上的佳餚。但《魚線的盡頭》告訴我們,這堪稱奇蹟的海洋目前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人類對於魚類的過度捕撈、浪費與對海洋的破壞,已經讓許多魚類物種走向可期的終局,而這也間接地威脅著許多漁民的生計、以及人類和後代子孫的食物來源。親眼目睹這時代劇變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思考與回應呢?

本次的方濟電影院即期待能夠透過紀錄片《魚線的盡頭》來更認識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並進行思考與討論,歡迎大家來參與4月26日晚上6:30的活動。

相關資訊:
http://earthpassengers.org/diary/227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動物、機械人與人

文╱鄒睿怡

1.從機械人到人——權利如何可能

■photo by JL Watkins on Flickr.com(CC: by)

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機械人與人有能力相互對戰,爭取統治權力的故事框架,然而,除了權力(power)之外,機械人如何像一個人一樣,在他所生活的社會文化脈絡下爭取權利(right)?我們或許可以藉由另一個機械人小說來思考這件事,並且作為動物權利之爭的一個有意思的對照。

《正子人》是電影《變人》原著小說的擴寫,其作者Issac Asimov,就是為所有虛構機械人小說,首先立下機械人三大原則的始作俑者。就是這三條原則,確立了機械人——作為人的工具——完全從屬於人的地位。然而,在《正子人》這部小說中,貫串全本小說精神的這三條原則,成了機械人與人的最終分界。Issac Asimov的機械人三大原則:一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

而一個機械人是如何成為人?我們可以分別從下面幾個階段來看。

回應阿彎及撒不拉,並提問「尊重」的基礎是什麼?

photo by Victor Prout on wikipedia(CC: free)

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與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據》的回應

文╱阿用

當沉浸其中而不得其解時,適時地去反問自己所正在思想的內容的合理性或得以存在的基礎,讓我們冷靜並不拘泥在其中而無法自拔,更是思想清晰並不容易被框限的表現。這就像從「外面」來看自己或問題本身,會有不同的視野,也因此有了不同的認識,甚至因此找到可能的答案;也就像<Home>片中由上而下的拍攝手法,讓我們不沉浸在地上的生活而嘗試用屬天的眼光來看待。

事實上,先對該主題得以成立的基礎或條件所進行的反思,常與討論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可能的解答極其相關甚至常是互相呼應的。例如:在對「何為權利?」或「權利的基礎」之思索上,宣張一個人有「權利」同時意味著其他人有「義務」不妨礙甚要主動協助他的權利得以伸張。以至於雙方都必須被告知或理解到「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相對關係與內容,所以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就必須預設著互有溝通及理解的能力之可能性,而這樣的結論將導致:動物(或人之外的所有生物)將不具有任何權利,也因此人不對他們有任何義務。也就是說,這樣的推論已經預設著嘗試對「動物權利」作合理性的論述都會是相當薄弱的。然而,這樣預設「能力的展現」為「權利義務關係」前提之推論若訴諸於人類將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植物人或重大傷殘或嬰兒甚至是未生出的胎兒等無法表現溝通及理解能力者,是否因此不具有任何權利並因此他人不需對他們盡任何義務呢?是的,在理論上,但很遺憾,因為人的倫常與深處的情感會告訴我們:即使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權利,仍需要主動地為他們做些什麼……,而許多福利及弱勢關懷團體的主動關懷即代表著這樣的遺憾。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對於《Home》(搶救地球)的感想

■photo by Kevin Dooley on Flickr.com(CC: by)

文╱楓

        從各影片我們都能得知全球氣候的變遷多寡和影響,對於節能減碳、資源回收也耳熟能詳,可是相對的,對於「綠色」的概念似乎還是很迷惘。

  綠色:就地取材、在環境傷害評估上達到低或是無傷害程度、低耗能、低污染、可回收。

  而綠色能源則類似如此,現在世界上的綠色能源大致上可分:太陽能、風力能、水力發電、植物能。

  看了影片這麼多,雖然沒有辦法真的讓全世界一概同步,但希望台灣能稍微有所跟進,不過對於綠色相關的問題真的還是要多討論,就如同最近的能源危機就可以具有非常大的極端議論空間。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我們對「動物權利」的討論(2)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蕭戎

4.有別於動物權利訴求的倫理選項:尊重動物

此,有同學想要從另一種角度來進行思考,即他認為,是否因為人總是以人為中心,使得人總是忽視其他生物的生命?關於對待動物的態度,這會不會應當是一個「尊重動物」的問題,而不是權利的問題?這就好像自然裡的掠食者與被掠食者也不會思考彼此的權利那樣,以致於一種更好的想法是否是「我們應當尊重動物生存之必須,無論它是哪一種生物」,不要去界定權利與義務,而只是一種對於「生存」的尊重?

戎認為,同學的回應裡其實已經約略地提到了維護動物權利常常會碰到的一個麻煩,即因為肉食性動物必須吃其他的動物,而這其實已經侵犯到其他動物的生存權利了。對此,動物權利的支持者該如何面對這個難題呢?我們如果要貫徹動物權利,是否得要安排許多動物警察去糾正動物之間互相傷害的事情呢?

我們對「動物權利」的討論(1)

主持人╱蕭戎(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蕭戎

影片內容簡介

第一段影片播放: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

人類為了自己生活之便利而發明了機器人,在機器中灌注入人的心智;然而,人類對待機器人的方式卻使得機器人忍無可忍,最終殺了人。因此這個機器人被送上法庭,並被宣判有罪而必須銷毀,而從此揭開了人類與機器人對抗角力的序幕。而這樣的對抗的最終結局是,社會和世界井然有序的機器人,取得了人類世界的全部控制權,並從人類的身上擷取一切它們所需的能源,而這也就是電影《駭客任務》的故事背景。

第二段影片播放:《地球生靈》片段;《珍古德傳奇》與《情同手足黑猩猩》片段

 《地球生靈》片段:影片敘述人與動物之間,在外表、領悟感知、維生需求、自由、感覺的需求,領悟與理解力等等面向上的相似性,並以此作為人對動物當負擔的義務、保障動物的基本權利的理由。

《珍古德傳奇》與《情同手足黑猩猩》片段:影片介紹「使用工具的能力」是人們用來區別人與動物之間差異的重要定義。然而,當珍古德在其研究裡發現到黑猩猩也會製造與使用工具,前述的定義就輕易地被推翻了,換言之,就因為黑猩猩擁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以至於牠們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看似更是模糊難辨的。這樣,面對許多豢養了黑猩猩作為實驗動物的實驗室,珍古德認為這樣的對待其實是不恰當的,而在影片裡,這樣的不恰當在相當程度上是訴諸於黑猩猩和人的相似性,換言之,如果人類不能用來當成實驗對象,那麼同樣與人類有一樣或相似感情、思考能力的黑猩猩,也就不能隨意地被用來當成實驗對象了。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4/12: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與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據》

人類以外的存在物身上出現了像人類那樣的心靈,這從長久以來一直都是電影創作所喜愛的題材。事實上,這些電影常常都帶有某種教訓與反諷的意味,從早期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系列電影裡我們就會發現,這除了是在諷刺人類企圖藉著科技來扮演上帝所導致的災難外,它還告訴我們這些外表醜陋的「生物」其實同人類一樣擁有心靈、甚至渴望愛情,以致於該如何對待這些非人又像人的存在物,就成為了故事主角的難題。

而類似這樣的橋段也重現在後來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1999)與《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裡頭。後者是透過一個渴望愛的小男孩機器人將我們帶入一種「人」與「非人」殊途的深沈哀傷裡,前者則是透過同樣渴望愛的機器人管家的積極探求,逼問著觀眾「人」與「非人」的差異。至於在駭客任務動畫《二次文藝復興》(The Second Renaissance,2003)裡,它要將這種爭議放到一種更激烈的對立當中,在這裡,機器人不再是苦苦哀求被認同與被愛的弱勢,它反倒要重現科學怪人的那種恐怖威脅,帶來另一種刺激。

事實上這些爭議與我們容易聽到的「動物權利」是息息相關的,三百多年前,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認為非人的動物不過就像是機械,而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差異,但三百多年後,卻出現了許多團體要為這些「機械」爭取「權利」。對此我們或許要問:後者的訴求是否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又朝著更進步的方向邁進了呢?而這樣的訴求又將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呢?甚至我們也可以反問這樣的訴求是否合理呢?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即期待能夠透過電影來對此議題進行反思,並借助動物權利的支持者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據》來更認識動物權利的訴求,歡迎大家來參與4月12日晚上6:30的活動與討論。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Home》:回歸家園的漫長旅程

文╱蕭戎

遊樂場與地球

歷來的許多即時戰略遊戲都反應著某種存在於真實社會的「資源─力量─成功」的見解,於是,在這些遊戲裡,如何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收集自然資源,從而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力量,就成為了遊戲玩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夫。但或許數年前的暢銷遊戲《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的想法。這個遊戲是以真實的人類歷史作為背景,時代則是設定在十五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遊戲內容是由玩家扮演當時代的各個強國,並在歐洲、北美洲與亞洲等地為了佔領殖民地而進行戰爭。

■世紀帝國遊戲圖像。picture by emsemble studios

而關於這個遊戲的傲人之處,其中之一或許就是它非常細膩地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風景,從森林、沙漠、沼澤到海濱,它們都相當地富有真實性也頗具美感。並且,在這些自然環境裡也會隱藏著一些當地特有的、兇猛的野生動物,在殖民初期,倘若玩家能先消滅掉這些動物,那麼遊戲便會給予金錢或其他的禮物作為報酬,藉此玩家就能夠取得相較於其他人的一些些的優勢。此外,環境裡的鹿、水牛、豬等野生動物也都是殖民初期的重要食物來源,以致於如何能夠獵捕到這些動物,它很可能就關連著這場戰役的成敗。

但這個遊戲能為我們造成的內心衝突也正是這樣來的,即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著迷於戰爭的快感與刺激,但我們──倘若戰事無法快速結束的話──卻也要面對到樹木將因此被伐盡、礦物被掘盡、野生動物被趕盡殺絕,而地圖上多處都──僅僅講求效率而缺乏美感地──佈滿了人造建築的結局。儘管我們最後可能會因為贏得勝利而覺得痛快,但或許我們也會為螢幕裡那一片描繪真實的、被我們爭奪凌虐過的土地,以及這個遊戲本身所預設的人類歷史感到愴然。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我們對《Home》的討論

主持人╱林文勇(生態學系助教)

活動討論記錄╱鄒睿怡


觀看的角度

有同學對於這種從空中俯瞰地球的拍攝手法感到好奇,這種觀看地球的方式,導演是否嘗試著要告訴我們什麼?在這樣的俯瞰角度裡,人們的感覺可能是矛盾的,他會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裡面還是在外面?而這樣的事實確實反應了人所擁有的,站在一段距離外看地球的能力,而人與地球的這兩種相對位置或許也反應著人與地球在關係上的矛盾處境,人既實際地在大地上生活,又能夠離開地表、冷靜地在一段距離外旁觀。俯瞰地上景觀時,感到自己的清晰視野和理性冷靜,但一思及這些景象,是自己所居住、所生活的大地的一部份,情感上無法不受到撩動。

搶救地球?請先救救人類!

文╱夏石
圖╱Frits Ahlefeldt(CC: by)

「搶救地球」?在法國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的眼睛裡,我倒覺得該被搶救的是人。人類,在宇宙中年輕的地球裡,是自然史長河的新生,如此渺小卻又如此龐大,如此獨立卻又如此倚賴,如此軟弱卻又如此倨傲,沒有比人更遠離自然,卻也沒有比人更仰仗自然,當代的環境危機,就像一個不可一世的毛頭小子,闖下了自己也無法收拾的大禍,甚至就要搗毀自己的立足之地,卻仍不自知。

「家園」,會是一個更適切的圖像,眾生相互依存,各司其職,沒有多餘或有害,我們都生存在一個名為關係的網之中,彼此連結,同樣從自然的孕育而來,同樣歸屬地土的安慰,只不過,在這一幅幅傾圯朽敗,人應該怎麼辦?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3/29:搶救地球


Of Forests and Men from GoodPlanet on Vimeo.

了宣傳2011年的國際森林年,聯合國委託了法國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製作了一部長度七分鐘的官方短片。這部短片一如Yann Arthus-Bertrand的風格,他將觀眾帶到了平常我們根本很難企及的樹冠層之上,然後,俯瞰群樹與它們正面臨著的問題。事實上,這種俯瞰的角度絕不僅僅只是去捕捉一些「奇景」而已,它還常常能夠為我們帶來啟發。

德國太空人Sigmund Jähn(1937-)曾說:「在我進行太空飛行前,我已然知道到我們的星球是多麼地微小與珍貴。但是,只有當我真正地從太空中俯瞰它、深刻地感受它那難以言喻的美與脆弱時,我才真正了解到人類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為了後代的子孫而愛它、保護它」。

美國太空人Michael Collins(1930-)在經歷前往月球的任務後,曾如此描述:「當我飛到月球上時,我如此生動記住的不是我所接近的月面岩石堆,而是當我回頭遙望我那脆弱的家園時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座閃亮而深深吸引著我的燈塔,那是細緻優美的藍與白,那是懸浮在黑色的無限之前的微小哨站」,接著,Collins得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結論:「地球需要像最珍貴的寶物那樣被珍視與被呵護,珍貴如它,它必須要被永遠地維持下去」。

美國太空人Edgar Mitchell(1930-)則是如此描述他漫遊太空的經驗:「突然,在月球的輪廓邊緣,在一個廣闊無邊的浩瀚宇宙的緩慢運動裡,出現了閃耀的藍色與珠寶般的白色,那是一個帶著明亮優雅的天藍色的球體,鑲著緩慢地漩轉的白紗,它就像是身處於一片漆黑奧祕的海洋裡的微小珍珠。直到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才完全意識到這就是地球……是我的家園」。

作為生活在這地球上的渺小住民,我們的生活常常是被我們的學業、工作、嗜好、媒體、語言……切割成無數的碎片,我們常常忘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忘記了對這個世界的依賴,忘記我們對這個世界造成的負擔;我們明明居住在地球上,卻好像是無法著陸但又缺乏感動的太空人……。

本週的方濟電影院期待能夠再一次地透過Yann Arthus-Bertrand的視野、以及他對「家園」的詮釋,將我們帶回到一種更具深度且整體的認識與思考裡。歡迎大家來參與3月29日晚上6:30的活動與討論!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相關電影介紹>大雄與雲之王國

大雄與雲之王國(のび太と雲の王国)
上映日期:1992年3月7日
影片長度:97分鐘

出「生命中心主義」倫理的美國環境倫理學家Paul Taylor認為我們應當將一切具有生命的自然物,都納入我們的道德考量範圍裡。換言之,他相信只要是擁有生命的自然物──包括動物、植物,它們都值得我們給予重視尊敬。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能力?同為生靈的犧牲!

文╱夏石

1824年,英國官員R.Martin與William Wilberforce攜手推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保護組織「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SPCA),成立至今已將近兩百年,而Wilberforce正是為人所悉知的英國電影《Amazing Grace》中所欲描繪的主人翁,也就是廢奴運動的主要領袖。這樣同時為人與動物權益奔走的人物,引發了我對於日本漫畫家藤子不二雄的科幻漫畫〈米諾陶之盤〉的另一種思考。

〈米諾陶之盤〉的角色設計也許有其不周延之處,以致於伊諾克斯星上的人牛關係其實無法直接類比於地球上的人與動物的關係,藤子不二雄的企圖暗諷似乎沒有那麼成功。伊諾克斯星上的人與牛是能夠以抽象的語言進行溝通、表達、交流、理解的,並且「牛」還會追問自己究竟為何而生,還會追求最高榮譽,由此可見,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其實具有相當高的精神性,這樣的語言能力安排若只是將其解釋為刺激讀者的同情心,有可能不完全是藤子不二雄所要表達的。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我們對〈米諾陶之盤〉的討論

方濟電影院的活動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參與,讓我們能有豐富且有意義的討論。底下試著整理3月15日晚上與會同學、老師對於〈米諾陶之盤〉這篇科幻漫畫、以及其衍生出來的議題的部分討論,歡迎大家利用Blog的留言功能來延續這樣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吃人是不對的,這會得出我們也不應該吃牛或吃肉嗎?

很明顯的,藤子不二雄在這篇漫畫裡,是企圖要用伊諾克斯星上的牛吃人的故事,來反諷人類吃牛的理所當然。換言之,倘若我們認同故事裡的地球人期望蜜諾雅不要被吃的心理,那麼是否我們也不應該吃那在現實生活裡、被我們視為無庸置疑而可以吃的牛,或甚至是豬、羊、雞等其他動物呢?在某個意義上,牠們不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嗎?為什麼我們不喜愛蜜諾雅被吃,但是我們卻可以認同食用這些非人類動物呢?

從《米諾陶之盤》而來的一個簡短反省:人與動物之別——「語言」

文╱鄒睿怡

《米諾陶之盤》乍看之下,似乎是個與《地球生靈》有相同訴求的文本,對於吃動物應不應該提出質疑。但就如討論當天柯志明老師對文本所提出的批判,這篇漫畫的設定是失敗的,因為被飼養供作食用的「牛」和人一樣會說話,這和我們的現實有很大的分別,無法凸顯現實中沈默的動物的真實處境。雖然《米諾陶之盤》的對人吃肉的控訴,顯然不如《地球生靈》來的血淋淋而真實,然而,這卻是一個去檢視人與動物之別——「語言」能力的機會。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失落的「惻隱之心」

文╱夏石

前言:同為生靈

「生靈」這個詞,透露的是一種同為有生命的,有自己利益的,無差別的存在,人與萬物眾生同屬自然界的一份子,同是不斷地生長、生殖、代謝、反應以對抗熵(entropy)的反趨勢,同是按著自己所無法決定的基因編碼來自我維繫的有機系統,無論在生物或是物理法則上,人和其他生命一樣,都離不開自然。那麼,人類何以優越,何以有能力對抗自然,甚至於宰制自然?從現代社會中人類利用自然的強大力量看來,人和其它自然物真是平等的嗎?自然平權是有可能的嗎?自然又應該要怎麼樣被對待呢?

上述的問題落在《地球生靈》這部控訴人類殘暴行為的記錄片中,類似的思考是:動物和人真是平等的嗎?動物應該要怎麼樣被對待呢?暫且讓我們跳開餘悸猶存的震撼,隱藏在刺激畫面的背後,我們應該反省的是什麼,究竟我們應該全然免除人類對動物的利用,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並在衣著、娛樂、科學或其他可能需要動物之處完全取消對動物的利用呢?或是人可以利用動物,但應該在必要、自我節制並且盡可能免除動物的痛苦的情況下?亦或是動物本來就可以被視為自然資源讓人類所利用,而無須考慮其苦痛?而又所有的動物都應該被納入人類的道德考量範圍嗎?或僅僅是那些有苦樂感知能力的物種?

3/15:〈米諾陶之盤〉與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

位因為太空船故障而迫降外星球的地球人,赫然發現該星球是由「牛」所統治,至於「人」則是被「牛」所豢養、並作為食物的家畜。面對這個對地球人來說是極為錯亂的世界,那位嗜食牛排的地球人竟開始一場說服牛不要吃人的努力……。

這篇由《哆啦A夢》作者藤子不二雄所創作的科幻漫畫,除了讓我們看到漫畫家深刻的一面,它其實還挑戰著我們在面對動物爭議時的思考。為此,我們將以Peter Singer的名著《動物解放》作為對照,看看我們是否能走出那地球人所深陷的難題。

想要了解本片內容並參與討論,歡迎參加3月15日晚上6:30的方濟電影院活動。活動講義請洽生態學系助教林文勇(方濟樓2F)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從疼痛到疼愛──從《地球生靈》思想我們的同情

文╱蕭戎


……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馬書〉8章21節至22節)

前言:殘酷的真相

相信看過《地球生靈》的人多會承認,這是一部口味頗重的紀錄片,甚至我們可以說它應是一部被標示為限制級的動物保護電影。而事實上構造這部影片的人也明顯地希望觀眾能夠認識到那沒日沒夜地、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隱密角落的限制級情節。

只是像這樣的限制級情節一點也不會引起人們興奮窺視它們的慾望,它們反倒是人們希望能夠淡忘與閃躲的──而對此最為諷刺、或可以說是變態的一種表現是,我們的世界即傾向於將這些動物的形象,包裝成與它們所遭受的對待相反的樣子。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會在這些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宣傳上,看到那些因我們而犧牲的動物,露出喜悅、滿足的表情,或者是健康活潑的模樣。若不是如此,則會加添那些動物的神祕感與野性,用以勾引人們那「征服牠們是理所當然的」的赤裸裸的慾望。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3/8:地球生靈 Earthlings

《地球生靈》和歷來的許多社會改革運動類似,他們都採取了一種要激烈地暴露出「人們所不願意面對的事實」的表達方式,然而單單就這種表達方式來說,其本身即存在著一種限制:即幸運的話,它將能夠引起那些原本就隱隱約約地認為、或容易認同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應當存在著某種道德標準的人們的回響;但若非如此,則它將容易惹怒那些抱持著相反意見的人們──特別是那些將自己的利益深深地建築在許多毫無憐憫的作為上的人們。

換言之,光是揭露真相是不足的,而其實《地球生靈》這部紀錄片也反映著這種認識,所以它打從影片的開始就要告訴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抱持著一種「物種主義」(speciesism),即人類會根據自身──包括人類這個物種自身──的利益而視其他物種不過只是「東西」、對它們採取不公正的態度。其中最明顯的是,這些「東西」的痛苦將不會被物種主義者納入他們對自身行為是否正當的考量裡,而這影片要告訴我們這種態度其實是錯誤的。

《地球生靈》這部影片認為,這種偏見與人類歷史上早已為人詬病的「種族主義」(racism)與「性別歧視」(sexism)類似。後兩者的主張相信,對於那些不屬於自身團體(例如白人或男性)的對象(例如黑人或女性),我們似乎可以對其採取一種不公正的差別待遇而漠視他們的尊嚴與權益。而倘若以此回過頭來檢視物種主義,則其似乎也存在著這樣的偏見與缺失。於是,這部紀錄片要嘗試說服觀眾,如果我們認為「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是應該要丟到歷史的垃圾桶裡的錯誤思想,那麼我們也應當支持把「物種主義」一同掃除,否則我們就會陷入一種不一致的態度裡……

想要了解本片內容並參與討論,歡迎參加3月8日晚上6:30的方濟電影院活動。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2011方濟電影院系列活動

時間(晚上6:30)主題內容
2011/3/8學期活動介紹/電影欣賞地球生靈
與我們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動物有各色各樣,而人類對待與利用牠們的方式、也隨著時代演進而變得複雜。《地球生靈》這部紀錄片即是要向世人展示後者,並且它要指出在這些對待與利用背後,其實存在著一種共通的、人類對於地球上的動物的隨便輕忽、殘忍冷血,從而期待人類能夠對此進行反思。
2011/3/15讀書會〈米諾陶之盤〉與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
一位因為太空船故障而迫降外星球的地球人,赫然發現該星球是由「牛」所統治,至於「人」則是被「牛」所豢養、並作為食物的家畜。面對這個對地球人來說是極為錯亂的世界,那位嗜食牛排的地球人竟開始一場說服牛不要吃人的努力……。這篇由《哆啦A夢》作者藤子不二雄所創作的科幻漫畫,除了讓我們看到漫畫家深刻的一面,它其實還挑戰著我們在面對動物爭議時的思考。為此,我們將以Peter Singer的名著《動物解放》作為對照,看看我們是否能走出那地球人所深陷的難題。
2011/3/29電影欣賞Home(搶救地球)
Home,源於愛,是愛的果實;孕育愛,環繞著愛,培育使具有愛的能力;Home無不彰顯著愛。地球,孕育生命,供給資源,使生命得以展現;地球無不彰顯著愛。如何思想「Home」、「地球」與「愛」之間的關係呢?《Home》全片以一種由上向下的大視野呈現,似乎要我們暫時離開塵世的生命狀態,以一種更高更廣的眼光認識人類的生命狀態並如此生命狀態下對地球的對待。導演盧貝松認為:雖然地球的現狀不甚樂觀,但只要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做改變,將漸漸改變這樣的局勢,且事實上這正在改變中。……所以我們應該樂觀……,真的嗎?
2011/4/12讀書會駭客任務動畫特集《二次文藝復興》與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據》
在一種對未來的想像裡,人類越來越倚賴機器人提供各樣的服務,為此,提昇機器人的人工智慧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但人類並沒有想到,就在此過程中,機器人竟然也產生了心靈,以致於當人類繼續以奴役的方式對待這些機器人時,機器人們開始集結起來、向人類宣戰……。這就是電影《駭客任務》三部曲的世界歷史背景,而它所環繞著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該以什麼作為標準,而能夠清楚地知道該用「對待同類」或「對待東西」的方式來面對我們所接觸到的對象?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個存在於科幻世界的問題,它其實也是我們在面對各種自然物時所會遭遇到的問題。對此,我們將藉由Tom Regan的名著《動物權利論據》進行討論與反省。
2011/4/26電影欣賞魚線的盡頭
佔了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看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其中的魚類大多不需要人類操心餵食豢養、就會自動自發地成熟長大,然後進入漁民的網、又成為人們桌上的佳餚。但《魚線的盡頭》告訴我們,這堪稱奇蹟的海洋目前已經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人類對於魚類的過度捕撈、浪費與對海洋的破壞,已經讓許多魚類物種走向可期的終局,而這也間接地威脅著許多漁民的生計、以及人類和後代子孫的食物來源。親眼目睹這時代劇變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思考與回應呢?
2011/5/3讀書會從達爾文的人觀看人與生物的關係
達爾文演化論提出以來到達爾文主義對人類生命個個層面的影響,到普遍接受一種演化論的理解來詮釋所有存有現象,並影響甚至轉化人對生命及整個存有的理解,然後這樣的理解成為一種人生觀及世界觀——對自己、他人、生命及整個存有的態度。也就是說,達爾文演化論以來所盛行的一種演化論思想除了成為人對所有存有的理解,也成為了人性的生命態度,成為了人與所有存有的互動關係。
2011/5/10電影欣賞可可西里
這是一場保護藏羚羊的戰爭,在盜獵者對利益的競逐之下,他們既無視於瀕臨滅絕的生物,也無視於保育人員的生命。而在這樣激烈的對決裡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我會因為保護自然而做出多大的犧牲?而我又願意為保護自然做出多大的犧牲?
2011/5/24讀書會台灣物種保護的虛與實:從保護櫻花鉤吻鮭的實際案例說起
台灣櫻花鉤吻鮭作為冰河孑遺生物,是生物地理學上相當重要的證據。然而櫻花鉤吻鮭的生存環境──大甲溪上游,卻因為人為活動的增劇,導致其族群量銳減。1984年,櫻花鉤吻鮭被政府視為珍貴文化資產,並開始投入龐大經費與人力進行人工復育,以期回復原有的族群量與分布。而隨著思潮的推進,政府保護櫻花鉤吻鮭的方式,也從過去、藉著政府部門單位來實施的菁英路線,逐漸走向與地方、部落合作的保育策略。然而,在這看似美好並且似乎是十分成功的保育案例底下,究竟潛藏著什麼樣的問題呢?政府與部落的原住民究竟是真的攜手護衛著國寶魚,還是各有不同的考量呢?這浩浩蕩蕩、行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保育隊伍究竟遺漏了什麼重要的反省?而它又能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借鏡?
2011/6/7讀書會/活動總結動物與物種保護的宗教向度:聖方濟與生態
距今八百多年前,義大利山城的一位富商之子宣告要與「貧窮」結婚,他不但將自己所有的財富都分給窮人,還辛苦地做工幫助他們,又為他們帶來安慰。特別的是,他的愛並不僅僅及於人們而已,他還深深地愛著大自然裡的萬物。他就是在數百年後仍不斷地為世人帶來清新氣息的生態守護聖徒──聖方濟。對此,我們期望能夠透過聖方濟與自然的互動,發掘今日面對著重重生態問題的我們所需要的信念,以及我們所面對的限制。